抄底逃頂不再難17(1 / 3)

第五章實例分析與操盤應用 第三節

實例分析總結

一、MACD觀察的重要性

對於觀察走勢的變化趨勢而言,特別是對於背離走勢的判斷,MACD並不是唯一的指標,其他指標如KDJ(隨機指標)、RSI(相對強弱指標)等同樣具有這種背離的判斷作用,但MACD卻是觀察背離、精確買點最為全麵的指標。這源於其具有的三大要素:黃白線高度、紅綠柱高度、紅綠柱麵積。其中,黃白線高度、紅綠柱高度都是現成的,可以直觀地進行判斷;紅綠柱麵積在現有的軟件中則隻能根據顯示出來的紅綠柱的根數將其抽象成由紅綠柱的最高點之間的連線與0軸所合圍構成的麵積。

MACD三大指標與股價變化的協同性是觀察走勢的重要內容。根據主要的上漲和下跌趨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下跌的過程中,黃白線位於0軸的下方,觀察的是股價下跌和黃白線與0軸之間的距離、綠柱高度、綠柱麵積之間的協同變化趨勢。隻要出現變化速度不一致或者變化方向不一致的情況,就說明有底背離的形態出現;在上漲的過程中,黃白線位於0軸的上方,觀察的是股價的波段上漲與黃白線距離0軸之間的距離關係、股價的波段上漲與紅柱高度之間的變化關係。同樣,隻要出現變化的速度或者變化的方向不一致的情況,就說明有頂背離態勢出現。

黃白線背離的走勢猶如一股反向的作用力,在上漲的過程中將股價拉回到頂背離啟動點之下,在下跌的過程中將股價拉升到底背離啟動點之上。紅綠柱的高度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上漲的力度和下跌的力度,在上漲的過程中紅柱的高度越高表示上漲的力度越大,股價上衝的慣性也越大。在下跌的過程中,綠柱的高度越高,則表示下跌的力度越大,股價下跌的慣性也越大。紅綠柱麵積代表了上漲和下跌的能量,在上漲的過程中紅柱的麵積越大說明上漲的動能也越大;在下跌的過程中綠柱的麵積越大說明下跌的動能也越大。通常情況下,紅柱麵積、紅柱高度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紅綠柱麵積的衰退,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對買賣點進行不斷精確的核心參考工具。

二、分形構造的形成根源

任何消息、政策都以分力的形式對走勢產生影響。導致賣出的因素產生向下的分力,導致買入的因素產生向上的分力,最終的走勢取決於特定級別、特定時間內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分形形態是走勢內部合力作用方向改變的外在表現。在同級別的走勢中,趨勢轉折表現為分形構造;在低級別的走勢中,趨勢轉折表現為背離。

任何走勢的分形轉折都可以在相應的低級別走勢中找到背離與分形,而低級別中的分形又可以在更低級別中找到背離與分形,這是對分形自相似性的最直接驗證。由此分形構造最初形成源頭即為某一筆交易,這筆交易導致合力的方向發生改變。這一筆交易在理論上可以通過走勢級別的縮小進行精確的定位。因此,分形與背離實際上都是內在合力作用的外在表現。通過級別的切換,可以在低級別的背離中發現分形的形成過程。這也意味著隻要在低級別的走勢中出現相應的背離,就一定會在高級別的走勢中形成相應的分形。

三、級別間切換的重要性

在操作中,既可以根據特定的級別進行操作,也可以通過級別間的切換進行操作。級別切換具有以下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增加交易的機會。交易的級別越高,走勢變化越慢,很多細節得不到反映,因此交易的機會相應減少;隨著交易級別的降低,交易機會大大增加,這對於波段交易、降低成本來說意義重大。二是找到更精確的買賣點。除了能夠大幅度增加交易的機會之外,通過級別的切換,還能夠大幅度提高買賣的精度,也就是說找到最低的買入點和最高的賣出點。三是多角度觀察走勢的變化。不管是年K線級別的變化,還是月K線、周K線、日K線級別的變化,其實最終都是從最小的“筆”的變化展開的。

質變一定首先發生在最低級別的走勢中,然後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向上進行傳遞,最終造成大趨勢的變化。雖然低級別的走勢最終不一定會引起高級別走勢的連鎖變化,但一旦低級別的走勢出現諸如背離的異動走勢,就代表風險已經產生,隻不過當時的風險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但此時,我們一定要引起注意並觀察其傳遞過程。

四、趨勢性背離的重要性

趨勢性背離即相對於第一個背離啟動點,隨後的走勢“一背再背”。雖然第一次或者連續兩次出現背離的走勢後,都沒能逆轉原有趨勢,但影響其運行的內部作用力的方向已經發生改變,隻是由於在某些時候,原有趨勢運行慣性較大,或者說多頭、空頭不死心,或者說最後的誘空、誘多致使在出現背離後,趨勢繼續朝原來的方向運行。但不管如何,都改變不了走勢最終形成逆轉的結局。

一旦出現較為明顯的趨勢性背離,走勢逆轉就是必然的,而且股價最終也必然要回到背離的啟動點之下或者之上。而且一般情況下,MACD黃白線需要穿越0軸,並通過綠柱麵積及其衰減等方式對前麵的背離進行“歸零處理”。趨勢性頂背離往往意味著走勢正在醞釀巨大的下跌能量,趨勢性的底背離則意味著走勢正在醞釀巨大的上漲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