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逃頂不再難16(1 / 3)

第五章實例分析與操盤應用 第二節

實例分析舉例

一、上證指數背離走勢與趨勢轉折

觀察上證指數的走勢幾乎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對於上證指數,根據其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的原理,我們可把其當做一隻股票,隻不過這隻股票的“股東”比較複雜,它是由“樣本股所構成的”。滬市多大盤股的市場生態結構決定了一些諸如金融銀行股、有色能源股等國有中、大型上市公司占據較大的權重值,也就是說這些股票是“上證指數”的“大股東”。這類股票的股本大,參與進駐的資金也比較多,參與的合力也較多,其走勢在短時間內受到單個資金等的影響較小,因此也就具備了非常典型的“大眾行為”特征。由此,以其作為分析背離走勢的實例具有最大的代表性。下麵依次截取了上證指數30分鍾、60分鍾、120分鍾、日K線等4個級別的走勢作為應用背離係統進行分析的切入點。

圖5–1?不同周期上證指數背離走勢分析示意圖I(上證指數2011.1~2011.3?30分鍾K線圖)

1. 上漲趨勢構造。圖5–1顯示的是上證指數30分鍾級別的走勢。圖中顯示了從A點開始,下跌到C點,並形成底背離走勢,指數開始反彈,直至F點出現頂背離的走勢,乃至階段反彈結束的整個輪回過程。在從A點達到B點的過程中,在B點確立底分形後,連同A點之前的一段下跌走勢,就形成了“下跌+反彈+下跌”的三段式標準走勢,第一段和第三段兩段同向下跌走勢就可以進行下跌力度的比較。從下方綠柱的高度、黃白線高度、綠柱的麵積上看,B段的下跌力度明顯偏弱,而B點創下新低,所以,B段相對於A段的下跌形成了底背離。因此,形成B點底分形確立之後的反彈走勢。B點的反彈至形成頂分形之後,階段反彈的目標完成。隨後繼續下跌走勢,到達C點,並在C點形成底分形的構造。我們可以看到,從B點下跌到C點的過程中,下方MACD的黃白線指標從b點抬高至c點,同時下方綠柱的麵積繼續顯著減少,綠柱的高度顯著縮短。由此,C段的下跌走勢形成了對B段下跌走勢的背離。C段底分形確立後,隨後的反彈走勢也是必然形成的。這時候,觀察整個下跌的過程,事實上從A點到C點出現了“一背再背”的趨勢性底背離走勢,C點同時形成對A、B兩點的背離。由於在下跌的過程中,底背離的啟動點一定會被隨後的反彈所收複,所以,在這裏,C點開始的反彈走勢至少會反彈至A點。

2. 下跌趨勢構造。在出現趨勢性的底背離之後,指數隨後展開了反彈,我們看到其反彈相繼收複A、B兩點。其中g處黃白線穿越0軸的走勢非常關鍵。這是走勢由弱變強、反彈真正確立的重要信號。一旦這個信息得到確認,隨後的走勢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在創出階段性新高而沒有出現頂背離的情況下,走勢唯一的選擇就是繼續創階段性新高,直到出現頂背離為止。隨後,股指首先反彈至底背離啟動點。因此,我們看到,股指在接下來的反彈中相繼達到G、H、D、E、F點。隨著指數反彈趨勢的確立和反彈進程的推進,指數將逐漸步入下跌趨勢的構造中。從G點反彈到D點的過程中,MACD的黃白線高度指標並沒有出現背離(注:在三大指標中,黃白線高度指標是最直觀,也是最可靠的背離指標)。指數反彈真正的變化開始於D點到E點的走勢:指數從D點到E點的過程中,黃白線高度從d點下降到e點,同時紅柱麵積消失、黃白線高度大幅度下降。從E點到F點,指數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F點、E點同時對D點的走勢形成了明顯的頂背離,因此,這裏的走勢出現了趨勢性頂背離,之後的下跌必然回到D點位置之內。

圖5–2?不同周期上證指數背離走勢分析示意圖II(上證指數2010.12~2011.6?60分鍾K線圖)

1. 上漲趨勢構造。圖5–2顯示的是上證指數60分鍾級別的走勢。從對資金的容納和反應程度上看,60分鍾級別的走勢已經具有了相當大的穩定性。這種走勢結構一旦形成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這個時間對於大資金的運作來講非常重要。將圖中的反轉點記為O,當然這個O點在當下肯定無法確定是一個反轉點,而隻是一個底分形構造點。基於底分形以及下方黃白線高度、綠柱麵積、綠柱的高度三大指標,我們可以看到這裏的底背離走勢非常明顯。特別是黃白線高度從b回升到c的過程,速度非常快,說明反彈的力度較大。同時,綠柱麵積也呈現快速縮小的態勢,下跌中呈現的指標底背離差很大,顯然這是大力度反彈的重要標誌,隨後股指快速反彈到A點。注意,這裏的A點雖然不是很起眼,但卻是一個重要的點,需要將走勢圖進行放大進而觀察其中的細節。A點處形成了黃白線一路穿越0軸的小幅回調,且A點的回調不跌破前一次底背離和底分形的最低點位。A點走勢回調不創新低的走勢事實標誌反轉正式確立。

2. 下跌趨勢構造。在一個上漲的走勢確立之後,結束這種上漲走勢的就一定是頂背離。因此,隨後對於走勢的觀察就變成了對頂背離的等待。第一次頂背離出現在從B點上漲到C點的過程中。當指數運行到B點的時候出現了回調,這時候在B點一定同時出現了兩個重要信息:頂分形和頂背離。頂分形在這裏非常明顯,但是頂背離在60分鍾級別的走勢中顯然沒有出現。這時候,我們必須切換到低級別的走勢圖中,投資者可以打開低級別走勢圖自行尋找。這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B位置在低級別的走勢中一定有頂背離出現。指數經過B點之後的回調到達C點,再一次創階段性反彈新高。此時,MACD黃白線高度從d運行到e,第一次出現了反彈過程中的下降,也就是第一次出現了頂背離的走勢。由於C點對B點產生背離,所以C點之後指數的回調一定是首先回到背離啟動點B點。實際走勢回落至D處,並在隨後又形成兩輪明顯的上漲走勢:從D到E,從F到G。比較這兩輪上漲的走勢,其內部出現了明顯背離:FG段紅柱的麵積明顯小於DE段紅柱的麵積。因此,頂背離的出現成為指數回調的第一個動力要求。同時,我們觀察從B點開始的上漲走勢,黃白線高度在d處達到最大值之後,其後指數雖然不斷創新高,但是黃白線高度卻在不斷下降,說明走勢一直呈現頂背離的狀態。最後的高點H非常關鍵,其不但對鄰近的G點形成非常明顯的頂背離走勢,同時也對B點、C點、E點形成頂背離。因此,其回調的第一階段首先就要回到最初的背離啟動點B點之下。趨勢性頂背離之後的走勢已經呈現“山雨欲來之勢”。在H點出現一背再背的趨勢性頂背離之後,指數隨後快速下跌,直到圖中的K處才第一次形成較為明顯的底背離走勢。因此,也隻有到達K點之後,才是第一次建倉的時間點。從H點開始下跌到達K點的過程中,合力的方向始終向下,本級別走勢中的底背離尚未出現,所以一直沒有出現買入的機會。

圖5–3?不同周期上證指數背離走勢分析示意圖III(上證指數2010.2~2011.1?120分鍾K線圖)

1. 上漲趨勢構造。圖5–3顯示的是上證指數120分鍾級別的走勢。從辯證的角度看,上漲趨勢源於下跌的趨勢,下跌的趨勢源於上漲趨勢。因此,當我們分析一段上漲趨勢的起始點,應該更多地關注下跌的過程。120分鍾級別走勢相當於將原60分鍾走勢中的2根60分鍾K線合成為1根120分鍾的K線。在120分鍾級別的走勢圖中,單根K線表示的是以兩個小時為時間單位的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的關係。由此,就單根K 線的絕對變化幅度來說,比前麵的30分鍾K線、60分鍾K線都要大,但是多根K線之間相對變化幅度卻呈現較小的情況,也就是說走勢具有了更大的穩定性,也更適合於大資金的操作。我們看圖中標誌為1、2、3的三階段走勢大體上構成了“下跌+盤整+下跌”結構單元。股指從A點下跌到B點的過程中,黃白線高度從a點上升到b點,並在B點處形成底分形。由此,以A點為背離啟動點的底背離形態出現,指數必然要從B點位置反彈到A點位置。指數下跌到B點的過程中,綠柱的麵積較大而且較為集中。這一方麵顯示了此階段的下跌動能得到了較多的集中釋放;另一方麵說明其還具有較大的下跌動能,需要第二輪、第三輪的下跌以繼續釋放。所以走勢還需要繼續下跌以使綠柱麵積逐漸縮小。這一點認識對於我們不斷精確買點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最精確的買點通常出現在綠柱麵積衰減至零的時候。在本走勢中我們看到走勢從B點反彈到C點並非一帆風順,其中出現了圖中圓圈所示位置的回調,同時出現了幾根非常不起眼的綠柱,這就是綠柱麵積進一步衰退(亦即下跌動能進一步釋放)的重要跡象。經過這一次衰退,真正確立了上漲的走勢,隨後股指反彈到C點。

2. 下跌趨勢構造。從C點開始,走勢步入盤整的過程中,這時指數緩慢向上進行突破,紅柱高度較低,紅柱麵積逐漸縮小,突破力度非常弱。在這個過程中,黃白線高度從c下降到d,形成了較為明顯的頂背離,隨後指數快速回調到D點,並由此形成更大幅度的反彈走勢。指數在D處回調止跌的線索是在低級別的走勢中出現了底背離以及底分形(投資者可以去驗證)。這一波反彈的第一階段到達圖中的E點。此時,就MACD背離指標而言,E 點的黃白線高度同時創下階段性新高,從前麵的反轉點B點所開始的反轉走勢並沒有出現頂背離。上漲走勢變化發生在從E點上漲到F點的過程,此時的黃白線高度從e點降為f點、紅柱的高度大幅度降低、紅柱的麵積大幅縮小,形成了非常明顯的頂背離。巨大的背離差意味著巨大的回調幅度,所以我們看到F點之後指數最大下跌幅度達到16%左右。

圖5–4?不同周期上證指數背離走勢分析示意圖IV(上證指數2008.5~2009.5?日K線圖)

1. 上漲趨勢構造。圖5–4顯示的是上證指數日K線級別的走勢。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日K線圖是最常見也最常用的走勢級別。根據背離的原則進行交易,隨著周期級別的調高,買賣的機會呈逐漸減少之勢。因此,客觀來講,相對於30分鍾、60分鍾和120分鍾三個級別的走勢圖,日K線級別的交易機會最少。觀察上證指數的曆史走勢,自6 124點以來,形成明顯的日K線底背離走勢的隻有2008年11月(圖5–4所示)、2010年7月、2011年6月等3次,投資者可以打開證券軟件進行比對驗證。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日K線圖中出現底背離,特別是趨勢性底背離的時候,我們對此要倍加珍惜,因為這是大資金建倉的曆史性機會。

圖中上證指數從6 124點開始下跌到達B處2 600點一帶,b處的黃白線高於a處的黃白線,走勢形成指數創新低指標不創新低的局麵,第一次出現底背離。但此時我們看下方代表下跌動能的綠柱麵積S2仍然較大,所以此時的底並不是大底,綠柱的麵積需要進一步減少,下跌的動能需要進一步釋放。隨後指數進一步下跌到C點,這時候的綠柱麵積S3較S2有了大幅度的減少,C點雖然對B點沒有形成背離,但卻對A點形成了明顯的底背離,也就是B、C兩點同時對A點形成了趨勢性的底背離。此時,代表反彈動能的紅柱麵積在C點亦明顯增加。經過多次博弈,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格局逐漸得到改變,多方逐漸占據主動。C點的最低指數為1 800點左右,距離1 664點大底的幅度為10%左右。從C點下跌到D點的過程,顯然形成了最後的誘空,即使在C點及隨後的1 800~1 900點介入也無須過多擔心。從C點下跌到D點,代表下跌力度的綠柱麵積再一次逐漸減少,D點底分形確立後,再一次宣告了階段性底部的到來。由於D點同時形成對A、B、C三點的背離,所以,當行情進行到D點的時候,趨勢性底背離得以確認。此時,即使之後再有下跌,也不過是空頭的絕唱而已,逢低建倉是此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2. 下跌趨勢構造。D點的反轉趨勢確立後,指數第一波段反彈至E處

2 400點,隨後又回調至2 000點。指數在E點經過大幅回調之後,又快速反彈至F點。在這個過程中,黃白線高度從e下降為f,形成趨勢反轉以來的第一次頂背離,股指也相應地回調到頂背離啟動點。最後,本輪上漲結束於2009年7月至8月形成的第二次日K線頂背離。由於之前的股指一直處於趨勢性頂背離的上漲狀態,第二次頂背離出現後,股指快速由3 478點下跌至2 639點,幅度非常之大。

從上證指數的走勢可以看出,形成日K線級別的底背離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並且期間的走勢會出現反複,對於這樣較長時間的走勢,我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紅綠柱麵積的衰退過程,以及兩者轉化的過程。在綠柱麵積逐漸縮小而紅柱麵積逐漸增加的過程中,操盤的信號就會變得更加明確,這是多空雙方能量轉化過程的最重要的表征。一旦出現以這些信號為基礎的背離形態,就要作好進場做多的準備。由此,背離不但是我們識別底部的唯一重要依據,也是我們觀察市場變化的最重要的窗口。

二、特定級別走勢下的背離與交易

在下麵的實例中,圖示部分做了統一的標注,其中:A、B、C……統一為階段性高低點,亦即背離比較的位置;“買、賣”字樣表明在這裏需要采取的交易措施;a、b、c……統一為黃白線高低點;H表示上漲或下跌對應的紅綠柱高度比較線;S表示上漲或者下跌對應的紅綠柱麵積。每個實例的說明分為三個部分:走勢總體概況、買點構造階段、賣點構造階段。走勢總體概況從總體走勢進行點評;買點構造階段從走勢類型出發,以底背離、底分形為依據,闡述背離體係下買點的形成過程;賣點構造階段亦從走勢類型出發,以頂背離、頂分形為依據,闡述背離體係下賣點的形成過程。

1. 5分鍾級別走勢下的背離操作

圖5–5?五糧液5分鍾級別走勢交易分析示意圖(2011.5.31~2011.6.15)

(1)走勢總體概況。對於分級別的操作而言,理論上可以將交易的級別不斷縮小,按照一般證券軟件的顯示方式,可以縮小到1分鍾級別。但是對於“T+1”的交易規則而言,5分鍾級別是最實際的操作級別,也是交易機會最多的一個級別。圖5–5顯示了以背離體係為操作依據的兩個上漲過程和一個下跌過程。圖中所示的每一個買賣點都可以找到對應的背離和分形。

(2)買點構造階段。圖中A、B兩點的走勢事實上屬於兩個交易日,這就意味著即使在A點這樣的相對高位介入也無須過度擔心。因為在5分鍾的走勢中,上漲到A點時並沒有出現頂背離。第二個交易日開盤之後不久股價繼續創階段新高,也就是達到B點。此時,根據紅柱高度、紅柱麵積、黃白線的高度等三大背離要素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走勢出現了頂背離,回調已經不可避免,第一個階段性賣點形成。所以在B點出現頂分形後需要降低倉位。隨後,走勢回調幅度達到2%左右,MACD黃白線回到0軸下方顯示調整較為充分。

之後的走勢能否繼續走強,有兩點值得我們繼續跟蹤觀察:MACD黃白線能否實現由下往上穿越0軸;黃白線穿越0軸以後能否繼續超越b點的黃白線高度。在本圖的走勢中,上述兩點先後實現,走勢繼續反彈到C點,創下反彈的階段性新高。

(3)賣點構造階段。相對於A點的走勢,C點仍然處於頂背離的狀態,那麼由此可以知道,最終股價必定還是要回到A點下方的。當走勢進行到D點的時候,結束上漲走勢的頂背離再次出現:D點的股價高於C點,但d點的黃白線高度比c點低。由於D點同時對A、C兩點形成背離,所以,股價隨後的走勢一定是相繼回到C點和A點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形成下跌的走勢。D點形成頂分形後形成第二個賣點。由於走勢出現了趨勢性的頂背離,所以在D點必須鎖定大部分的利潤。最保守的計算方法是若在A點買入,則要全部賣掉,因為股價必然要回到A點之下。

(4)第二階段買點構造階段。D點的頂背離引起股價先後從D點下跌到E點、J點。當走勢下跌到J點的時候,不論從綠柱麵積、綠柱高度,還是黃白線的高度看,J點都對E點形成了底背離,第二階段的第一類買點出現。站在J點的位置,之後的走勢都是未知的,但是無論如何其反彈必然要回到背離啟動點E點位置。所以,對於之後再次出現創新低到達F點的下跌無須過度擔心。F點不但對鄰近的J點形成底背離,同時也對E點形成底背離。在F點出現底分形之後,反而成為絕佳的低位加倉、降低成本的機會。F點形成趨勢性底背離之後,隨後的反彈漲幅達到8%左右並回到E點位置的底背離啟動點。走勢在H點第一次形成上漲中的頂背離。小幅調整後,股價繼續從H點上漲到I點,趨勢性頂背離逐漸成形。由此可見I點的見頂信號非常明確,所以在I點形成賣點2。

對於任何走勢而言,都需要思考“單邊趨勢能持續多久”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深層次技術背景是低級別的背離是否會引起高級別的背離。例如,某隻股票某段時間在5分鍾級別走勢中出現了頂背離,那麼根據5分鍾級別走勢進行分析的話,其走勢肯定要進行回調。但此時如果整體的走勢是向上的,那麼是否會相繼引起15分鍾、30分鍾乃至60分鍾級別的頂背離走勢?這是不確定的,沒有充分必要的條件能使兩者畫上等號。因此在實際的操盤中,確立一個主要的操作級別以及分批的機動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以15分鍾作為主要的交易級別中,實際的操作可以參考5分鍾級別的走勢。當5分鍾級別走勢出現頂背離後,可以先賣掉一部分倉位,鎖定部分利潤。調整到一定的位置出現5分鍾級別底背離,此時如果沒有引起15分鍾級別的相應調整,可以將前麵賣出的籌碼撿回來,形成一次高拋低吸的機會。通過上麵的機動操作實現了兩個重要的目標:其一,回避可能的大級別調整風險;其二,增加波段的贏利機會。同時在整個上漲和下跌的過程中,MACD黃白線穿越0軸就像一個清零器,將前麵的“背離漲跌恩怨一筆勾銷”,並由此開始新的輪回,以此保持走勢的生生不息,不斷地創造交易機會。

圖5–6?銅陵有色5分鍾級別走勢交易分析示意圖(2011.6.6~2011.6.15)

(1)走勢總體概述。圖5–6顯示的是銅陵有色(000630)5分鍾級別走勢。A點到D點為下跌階段,E點到J點為上漲階段,兩邊走勢接近於對稱,形成一個弧形底部。從MACD指標的表現看,E點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E點之前的MACD黃白線全部位於0軸下方,E點之後的黃白線位於0軸的上方。整個下跌和上漲的過程持續4個交易日,底背離和底分形確立後的階段最高漲幅8%左右。

(2)買點構造階段。從A點下跌到B點的過程中,隨著股價不斷創新低,MACD黃白線也同時創新低,雖然在B處形成底分形並形成一定幅度的反彈,但由於沒有底背離出現,所以走勢隨後繼續下跌到C點。在這一段的下跌中,黃白線高度從b點上升到c點,形成下跌中的第一次底背離。但此時的背離差較小,所以背離並不明顯。A、B、C之間形成了“下跌+反彈+下跌+反彈+下跌”的走勢結構單元。C點出現底分形後,隨後的反彈走勢回到了背離啟動點B。從代表下跌動能的綠柱麵積上看,S1處的麵積仍然偏大,有進一步下跌的內在要求。股價再次創階段性新低到達D點,此時下方的黃白線高度迅速上移至d點,D點繼續對B、C兩點形成底背離。但綠柱麵積S2顯示仍然較大,說明股價暫不具備見底走穩的條件。注意S2之前的紅柱麵積也顯示較大,在下跌末端紅、綠柱麵積都較大的局麵說明多空交戰激烈。底背離的出現說明多方的力量在逐漸占據上風。在股價下跌到D點時出現第二次底背離,形成買點1。

走勢從D點到E點的過程使見底的信號最後得到確認:首先,綠柱的高度、綠柱的麵積在這波盤整下跌中呈現極快的縮小態勢,並逐漸接近於0,下跌的動能基本釋放完畢;其次,紅柱的麵積和紅柱的高度繼續呈現增大的態勢,顯示進場做多的資金開始增加,多方取得決定性勝利。E點的回調低點不跌破D點,上升的趨勢基本確定。在上述背景之下,E點底分形確立後,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買點2。隨後銅陵有色正式展開了從E點到J點不斷創階段性新高的反轉走勢。

(3)賣點構造階段。由於上漲的趨勢一定在相應的頂背離中結束,所以一旦反轉的趨勢確立,隨後的操盤工作便是觀察其每一波的上漲走勢與前一波的上漲走勢相比是否構成頂背離。在銅陵有色的走勢中,從E點依次上漲到F、G、H三點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頂背離,因此上漲趨勢得以延續。第一次頂背離發生在從H點上漲到I點的過程中:I點對應的黃白線高度i低於H點對應的黃白線高度h;I點對應的紅柱麵積S6小於H點對應的紅柱麵積S5;I點對應的紅柱高度低於H點對應的紅柱高度。此時已經形成了多個“上漲+回調+上漲+回調”的走勢單元。走勢上漲到J點時,與H、I點相對照,黃白線高度、紅柱高度、紅柱麵積三大指標均形成了明顯的背離。J點同時形成對H、I點的背離,也可以認為形成了趨勢性頂背離,股價回到H點是隨後走勢的必然選擇。此時唯一正確的操盤策略就是賣出手中的籌碼。

2. 15分鍾級別走勢下的背離操作

圖5–7?中國神華15分鍾級別走勢交易分析示意圖(2011.5~2011.6)

(1)走勢總體概況。圖5–7顯示的是中國神華(601088)15分鍾級別的走勢。從A點到K點其走勢完成了一個循環。G點是走勢的重要分水嶺:A點到G點完成從頂背離到底背離、從築頂到築底的轉換;G點到K點完成從底背離到頂背離、從築底到築頂的轉換;MACD黃白線在G點實現由下往上穿越0軸。整個上漲過程波動幅度較大,對技術以及耐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J點處的回調具有較大的迷惑性,階段漲幅為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