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30歲前改變自己,30歲後改變世界(2)(1 / 3)

回到主題,NGO組織的錢從哪裏來?

除了最多的從政府部門和國內外基金會那裏拿到經費支持,以及從企業和個人捐贈人手中拿到捐贈外,我了解的市場運作方式有以下幾種:

1.整合人脈資源。

“壹基金”在發展的早期,借助李連傑的明星效應,有這樣的操作模式。

例如,“壹基金”跟某某銀行合作,在某某銀行晚宴上做一個慈善拍賣,其實錢是銀行出的,“壹基金”負責邀請明星,當然這個明星出場費會比一般的低,差額部分就捐入“壹基金”。

具體操作可能是由一家公關公司來實現的。

這當中,“壹基金”的優勢是“明星人脈”,公關公司則負責“變現”。

再來談談“阿拉善”。

“阿拉善”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會員費。

它的會員費是每年10萬,連續交10年,即每個加入的個人要交100萬的費用。

因此,“阿拉善”是國內非政府背景NGO組織裏最不缺錢的一個。

它的資源是什麼?

是人脈圈。

由於“阿拉善”最初是由百餘位非常知名的企業家發起成立的,當中包括萬科的王石、複星的郭廣昌、萬通的馮侖、華誼兄弟的王中軍、招商銀行的馬蔚華,因此成為一個極高端的企業家交流平台。

一般的企業家付出100萬的會員費,除了為公益事業心甘情願地付出之外,也有要結交知名企業家,並通過合作賺取更多利益的心思在裏麵。

“阿拉善”的成功定位,使得資金來源有了非常好的保障。

這種方式普遍存在於擁有高端人脈的基金會和商會組織裏。

溫州商會的一次年會活動就要300萬,靠的都是這類收入。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2010年的執行主席是靳羽西,活動也是類似的操作方式。

2.拿企業品牌宣傳費。

這一類其實也很多。

例如孕婦裝“十月媽咪”宣傳的重點是“給孕婦讓座”,另一個孕婦裝“奇妮”就宣傳“母乳喂養”。

例如TNT天地華宇作為物流公司要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招行與“壹基金”合作的“刷款捐款給壹基金”,地鐵上看到的某外資銀行(好像某人壽也在做)做的“愛心基金”。

“壹基金”跟LV合作的環保袋,賣出一個就捐給“壹基金”多少錢。

這個費用仍然是奢侈品牌商正常的市場推廣費用,不過由於有一個慈善公益的頭銜,在營銷上會有很多亮點,它實際是用一個公益的模式,做品牌的宣傳。

實際上,就是企業拿出來原本的市場推廣和廣告費用,而NGO組織則拿出其公益項目的影響力,來使企業樹立正麵的社會形象。

公益類廣告和活動是現在很多大企業都願意做的,隻是缺乏有效的中間對接組織。

NGO行業缺乏中間流通型的組織,就會讓企業與最終做項目的NGO組織對接不上,就好像是種蘋果的直接跟買蘋果的對接而沒有批發商零售商一樣荒謬。

這種中間流通型的組織既需要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也需要知道公益組織的發展和未來戰略,更需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把雙方的需求通過某種方式有效地連接起來。

3.直接賺錢。

上一點說到的中間流通型的組織,例如公關公司、谘詢公司或是NGO組織,如果能有效滿足企業和NGO組織雙方的需求,就能從這當中賺到錢。

這個事情可以是公司來做,也可以是“想要盈利的NGO組織”來做,無所謂,隻要符合商業規律,有核心競爭力,一定可以賺到錢的。

我曾經遇見的有“專門給NGO設計商品和宣傳品的設計公司”,其實這個也可以由一個設計師組成的非營利性團體做;“專門給NGO組織做培訓的NGO組織”,其實培訓公司也可以做,以及“專門對接企業宣傳和NGO資助的谘詢公司”。

不同的NGO組織還有很多其他辦法,我所見所識有限,隻提以上3點。

當然,我還想說說,NGO賺錢當中要注意的是:請尊重商業規律。

NGO組織賺錢並不可恥,關鍵是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

什麼樣的人適合從事NGO

我接觸過的很多人都對NGO組織懷有濃厚的興趣,隻是還沒有邁出開始的一步,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從事NGO的工作,實際上並沒有定論,不過從我自己的觀察,也看到很多NGO的誌願者,尤其是專職工作人員,確實具備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