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由於“郭美美”、“天價發票”事件等,人們對NGO組織普遍有質疑聲,這是很正常的。
有些人認為NGO組織太過商業化,應該純粹一點。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
因為“太商業化”,勢必會被利益集團所左右,有資金讚助方,自然會有資金讚助方的需求,這中間的度是很難把握的。
難怪像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成立伊始,就明確基金會絕不能跟整個集團有任何商業利益牽扯,明確了基金會的獨立地位和中立的立場,這才會有如日中天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發展。
但是,很多小型的NGO組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活下去”。
如果不適當地引入商業活動和商業讚助,如果不能“活下去”,如果在早期就太過理想化,恐怕這樣的組織很難長久存活,那麼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也就隻能是空談了。
在我看來,NGO組織的創立者大多數是崇高的理想和腳踏實地的作風兼而有之的人,從這點來說,我非常欽佩“壹基金”的李連傑。
也許大家覺得以李連傑的江湖地位和明星效應,做“壹基金”這樣的組織易如反掌。
但實際上正如他在訪談中所說的,“壹基金”一路走來極不容易,“做不下去”的時候絕對不止一次。
國內NGO組織發展的環境尚不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缺乏,政策模棱兩可,人才極度匱乏,資金來源也非常不穩定。
這些NGO組織的發起人和組織者,需要在這樣並不理想的環境中工作,他們要在狹小空間和政策重壓下騰挪左右,募集資金,擴大影響力,就必須正視所有的困難,使用更多靈活和創新的方法來工作。
這正如同20年前民營經濟的發展曆程一樣。
NGO的精神就是“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兩者都必須有。
沒有好高騖遠的精神支持,難以熬過沒有錢沒有人的草創階段;沒有理想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存在NGO組織;但是沒有腳踏實地的作風,也很難存活下去。
NGO組織的錢從哪裏來
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實際存在大量開銷。
辦公的場地,宣傳的費用,專職工作人員的薪水,活動組織的成本,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開銷。
因此,NGO組織的錢從哪裏來?
這是大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事實上也確實是NGO組織麵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首先,我要闡明一個概念。
NGO組織,它叫非政府組織,而不是早些年說的“非營利性組織”。
因為“非營利”往往使人產生誤解。
NGO組織並不是一定不盈利的,隻是它的盈利不是用於股東分紅的。
尤其是近些年來,歐美國家的公益領域,越來越倡導“社會企業”的概念,作為社會企業的話,甚至可以盈利可以分紅,隻是它不會把盈利最大化作為公司的目標,而更通過商業手段來追求社會價值。
其次,我也要說明,NGO組織之間是有競爭的。
隻是因為在國內,這個行業還不蓬勃,因此還沒進入激烈競爭的階段。
但是,NGO組織的運行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所以它們是搶奪資源的,這種資源包括財力和物力,也包括誌願者之類的人力。
NGO組織的戰略眼光、品牌定位和市場營銷手段等,勢必會影響它在整個行業內的影響力,從而真正影響它搶奪資源的能力。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這是經濟學的第一堂課,這個定理也同樣適應於NGO,低效率的NGO運作,長遠來看勢必喪失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