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風雲再起(3 / 3)

作為一軍之主帥,郭淮難得要以這些因素為由,索性就率領三軍撤回建威乃至祁山大營?那一月奔襲,千裏籌備,就都付之東流了,郭淮不敢冒這個險,那就隻能讓費曜去冒攻城的險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郭淮是使用了一些小伎倆的,費曜出兵,無論成功與否,至少失敗了之後的罪名不能讓自己擔吧,即便是不領這個功勳都無所謂,故而郭淮修書一封,將這件事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遣親信冒著細雨,走泥濘的山路,往祁山方向送去了。

這封信隻是起一個保險的作用,郭淮並不需要它及時地送到司馬懿的手裏,他自然是知道在這情況下想要找到司馬懿難如登天,但隻要這一紙書信存在,郭淮有信心把自己撇幹淨,即便是他知道司馬懿不傻,不會那麼容易不責備自己,但這已然是最好的辦法了。

費曜是個說幹事就幹事的人,話一出,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劃起來了,首先就是派人前去祁山道上去拉自己遺棄的軍械,大型設備費曜甚至都不想拖回來了,直接二次進攻的時候推著走。

除此之外,箭矢方麵,連夜打造是不可能的,那就隻能篩選....從無數支箭矢中挑選尚且能用的,精簡軍隊,騎兵幾乎是不能再投入使用了。

饒有思索之後,費曜擬定了一個預備計劃,動用了幾乎當下所有可用的資源,為他的第二次進攻做準備:

首先,全體騎兵都將馬匹安置在陳倉口大寨,全軍以步兵展開,而他們獲得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帶上鐵器工具,而魏軍所攜帶的鐵器工具並不短缺,幾乎都在下辯城中能夠找到,這是費曜用以開路的利器,同時也是刨出攻城器械的關鍵。

按照部署,費曜隻需要沿主幹道進軍,沿少水處前行,沿岸挖掘器械,費曜堅信,那些宮廷巧匠用所謂上好的木材打造的攻城器具不應該一淋就斷,那些著名的鐵器不會因為一場大雨就鏽的開頓。

而最能給費曜信心的還是漢軍的境遇,呂文乃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座略陽城的,低窪之地,其描述乃是:“尺寸之地,一經大雨,陷入泥澤,蜀軍不得已上牆以避之,如是不加以約束,則糧草盡黴,軍械生鏽。”

這個觀察可以說是很準確的,如今的王平麵臨的就是這個問題。而令費曜第二自信的便是他這反人類的思想,冒雨進軍....

恐怕除了費曜,沒有人能想到這個時候魏軍還會趁勢進軍....加之這般天氣之下,漢軍放出去的哨騎自然是會大幅度減少的,道路難行之下,斥候的作用就大幅度降低了,濃霧也能給魏軍帶來巨大的隱蔽感。

想到此,費曜不禁有些得意,若是天公作美,隻要明日不下雨,費曜便有機會準備好這一切,並把進軍計劃持續到後日,到那時,拿下略陽,隻是一句話的事情,對此,費曜深感滿足。

但費曜不知道的是,即便是他拿下了略陽,也隻能得到了一個注水的城池,要知道蜀軍以略陽為依靠,並非是貪圖略陽城,而是為了讓魏軍過不了略陽,在此戰爭觀念上,隻要王平靠著糧食和兩萬軍士,哪怕是就守著城牆,放魏軍入城,隻消讓魏軍過不去即可,更為重要的是,大雨傾注之下,城門處已然被高水位所湮沒,巨大的水壓足以支撐這道厚實的城門,除非魏軍身會輕工,能夠飛進來,那費曜的計劃便有可行性。

至於魏軍左右饒城一說,左翼尚且有張翼進行駐守,右側尚有魏延可以拱衛。這樣看來,兩軍所處的條件近乎一樣,現在拚的就是細節,漢魏兩軍,哪一隻隊伍處理的好,能夠最大程度上的限製對方,就能取得戰場的主動權,於惡劣之下交鋒,尚也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