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虛假實(1 / 3)

“文長,你此言甚謬!怎可言以一人之力北伐?再者言之,丞相初亡,軍心不穩,那司馬懿不趁虛進兵已是萬幸,又何談吾等北進?”

“那又如何?丞相今生最大的願望正是北伐成功,你薑維如今不思進取,反苟己存,可曾對得起丞相一番教誨?”魏延脾氣也不小,但其本意還是被薑維一眼看穿,什麼北伐,魏延明知此輪北伐已是徒勞,但仍如此態度,無非要的是三軍大權。

魏延想要這個三軍大權,也並非毫無道理。其一,憑戰功而言,魏延自先帝時期便屢立戰功,雖曾經光環不及五虎上將,但北伐戰爭伊始,赫然成為了軍中之柱,丞相亡故,軍權理所應當交付他。其二,楊儀之人,驕橫自大,恃才傲物,頗有成績便沾沾自喜,非成大事之人,而後續的曆史軌跡也證明了楊儀之不可重用。

那既然如此,由魏延統率三軍又有何妨?隻消教他道路正確便是了。

兩人沉寂片刻,相望一眼,也不知說些什麼,誰也沒有讓步的意思,好在薑維拾起笑容,恭敬地回應道:“將軍乃是軍心所在,而十萬大軍是丞相曆年心血,將軍若是不撤,軍心何以穩固?再者言之,將軍若是不撤,那楊儀果真能倚丞相之威而施令天下,定教大漢萬劫不複啊。”

這話魏延愛聽嗎?當然愛聽,直接誇讚了自己在軍中無可替代的作用,還間接激發起了魏延這個堅定的抗曹分子拳拳責任心。思索片刻,魏延點點頭,看向薑維:“伯約,撤軍可以,但讓我給楊儀斷後,我魏延寧死不從。”

“這是自然,將軍大可安心,薑維此行也為此事,丞相臨終前,知道你生性桀驁不馴,不忍有辱將軍的威名,故特令末將為三軍斷後,而將軍則先行撤軍。”薑維耍了一計,隻言片語間就把諸葛亮各項命令以魏延想聽的方式解釋出來,引得魏延欣喜十分。

“丞相真乃天人也,知我心思。”魏延仰天感慨一句,又側首向薑維,“伯約,既然如此,這前軍大寨我便交付與你,我且領軍先行,若有急情,快馬與我,我自發兵相援。”

如此,二人便達成了一致,魏延不會腦子一熱就衝到楊儀南邊毀橋燒道了,也不至於兩人都上書劉禪互言對方謀反了,魏延是個不拘小節的人,即便是這番對話間薑維麵色微變他也未曾顧暇。匆匆告別之後,兩軍任務的交接便自然的進行了。

五丈原的天空依然為黑幕所籠罩,時而墜下的豆大的雨滴,打在將士們深灰色的盔甲上“噠噠”作響,漢軍依次西退,初步的構想是,楊儀和費禕統率精銳軍,自斜穀道中轉漢中,再回成都。而魏延薑維一幹斷後人馬,則需要繞道祁山,走武都和陰平二地,返歸蜀境。

當前看來,這已然是較好的辦法了,畢竟祁山乃是糧草之根據,同時兼顧了北伐大軍對隴右地區的輻射作用,諸葛亮本也是準備久駐隴右,與魏境百姓同耕織,以戰養戰,可惜命數已盡了,大軍撤走,按諸葛亮的囑托,盡可能的要將魏地百姓遷回蜀中,至於糧草軍械,更是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放棄。

這活本是薑維操持的,和魏延職責對調之後,協調祁山事宜的自然也歸魏延所轄,這便是斷後之軍存在的意義,整個撤軍行動,涉及到天氣幹擾,路途艱辛,以及各類突發情況,一周左右漢軍才能脫離險地,這也就意味著薑維需要在五丈原地區至少同司馬軍周旋三日之久。

令薑維苦的還不止如此,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乃為征西大將軍,同時又為三軍先鋒大家,其下轄二軍,約萬餘步卒,馬弓手,步弓手數千,精騎數千。反觀薑維,隻為軍中監軍,若是不為諸葛亮的近人,恐為打雜人員,目前也就半軍人馬,五千餘人,同魏延相比,實乃繁星比皓月,邢道榮戰張翼德...

次日拂曉,曉日破雲而出。或許是丞相神靈相佑,這場大雨戛然而止,否則,蜿蜒曲折,陡崖峭壁的秦嶺棧道,如何能撐起數萬人的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