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都沒有刻意去控製木舟,隻是任其順流而下,左右飄蕩。周圍一片靜溢,唯餘波濤起伏之聲。
洛離細細傾聽著水流之聲,心如明鏡,靜若止水,良久才緩緩開口:“同是眼前滔滔江水,昔日,先師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頓了頓,看著對麵寧道奇那似乎無欲無求的眼神,繼續說道:“而聖人老聃卻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二聖俱論人生,然則所悟卻大有不同,但都為開創一家源流的大宗師。”
寧道奇微微頷首,感慨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賢之風,山高水長。上古聖賢之風,確實讓我等後輩求道之人敬服,實是心向往之!”當然,以寧道奇的心性,其實更傾向於老子的無為無爭之道。
洛離不置可否,繼續道:“道不同,所聞所悟自然不同。然則世間又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說法,道友以為然否?”
寧道奇沉吟了一會,才道:“道有萬千,我取其一。”
洛離笑了笑,道:“好一個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兩人方才的問答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是表明了兩人的態度。洛離以道不同問之,其意暗指是否可同謀,而寧道奇的應答則表明他隻是自行其道,尊其本心,無關乎其他,例如靜齋的委托等。
寧道奇閑適自若,轉而問道:“道友既已得道,敢為此道為何?”說罷一臉好奇地看著洛離,且看他如何作答。
洛離眉頭微皺,自己隻是隨便說說而已,道,又豈是那麼容易得悟的,更別說得道了,就連老莊也沒說過自己已經得道。
在洛離與寧道奇開展對話之後,兩人可說是進入了論道的狀態。修道之人的“論道”,很容易被誤會為類似於世俗的“辯論”,其實有所不同!
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論道的,當然你自己找個人切磋一番自稱是論道也可以,但同道中人不會承認那是真正的論道。隻有修為境界可作當世表率的人,之間關乎“道”的對問才稱之為論道。
道為何?道家說:無為即可見道。儒家說:道為仁義禮智信。佛家說;萬物皆可成佛,萬物皆可成道。法家說:建製立法方為道。諸子百家,每家都有自身之道。道到底是什麼?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華夏上下五千年,即使再往後推進五千年,恐怕都不會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洛離思索了一會,這才緩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貧道追尋的,是道,修道之道,乃是道路。然此道,非是天道,實為我道,天道唯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