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有兩個沙彌上門,說要買隻雞。
生意上門,總不好往外推,主人讓他們在偌大的養雞場裏挑了半天,沒想到他們卻挑中了一隻毛掉得差不多,禿頭又跛腳的公雞。
主人奇怪得很,便問他們為什麼要買這隻醜陋難看的病雞。
其中一位沙彌回答:“我們想把這隻雞買回去養在寺院裏,路過的人看見要問起的話,我們就說這是你的養雞場養出來的雞。”
主人一聽,急了,連忙搖手:“不行不行!你們看看我這養雞場裏麵的雞,哪一隻不是養得漂漂亮亮、肥肥壯壯的,就這一隻不知道怎麼搞的,一天到晚愛打架,才會弄成這種醜樣子。你們拿它對外當代表,別人會誤會我的雞都這樣,對我實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沙彌笑嘻嘻地回答:“對呀!少數幾個沙彌行為不檢點,你卻喜歡拿他們來當代表,對我們來說,也同樣太不公平了吧?”
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無論是看人還是看事,都要懷有一顆公正的心,絕不能以偏概全,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事物的本來麵目。
莫因外在得失影響心情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們。他不但沒有責怪弟子,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聽了金代禪師的話,弟子們的心放了下來,也更欽佩禪師的為人。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沒有什麼可以羈絆你
唐代的豐幹禪師在當時頗有名望。一天,他在樹林裏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孩,衣服雖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禪師問了附近村莊的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
不得已,禪師隻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人,與拾得相交最為深厚。因為寒山家境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裏吃剩的飯菜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避開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的偈語這樣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如果你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修煉自己的內心。不管他人如何地誹謗、欺侮,隻要謙讓、忍讓,順其自然,就能避開那些無聊的糾纏,自己的內心也能慢慢得到升華。
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
圓心寺有個得道高僧,十六歲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鍾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裏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裏尋一份清淨,找一方淨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麵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問道:“你真的能了卻塵緣?”
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高僧的心裏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麵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淨,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麵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高僧看了看,搖搖頭。
青年很是不解,問高僧:“難道銅鏡還沒擦淨嗎?”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如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
青年的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裏,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麵。
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麼一個鏡子來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裏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長歎:“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還沒有盛開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淨的蓮上,卻出現了一點汙泥。高僧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梁自盡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燃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高僧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裏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裏長歎道: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何況那個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麼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得不留一絲痕跡?看來,人是多麼需要有一顆寬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圓寂了。佛祖卻寬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沒有誰能把前世過往擦拭得不留一絲痕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會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寬恕他人就是給他新的機會
有一天晚上,慧明禪師正在室內讀書時,突然聽到牆壁上有聲響,猜想可能是個小偷,於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錢給那鑿牆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鄰室,大聲地說道:“喂!不要把牆壁弄壞,給你些錢就是了。”
小偷一聽,嚇得轉身就逃走了。
慧明禪師以責備的語氣對弟子說道:“你怎麼可以大聲吼叫呢?一定是你的聲音太大,把他嚇著了,可憐他連錢也沒有拿到就跑掉了。這麼冷的天氣,可能還沒有吃過晚飯,你趕快追上去把錢拿給他。”
弟子沒辦法,隻得遵從師命,在寒冷的深夜裏,到處尋找那個不知躲在哪個角落裏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養禪師,有一天半夜睡覺時,小偷潛進來偷竊,把他唯一的一條棉被偷走了。安養沒有辦法,隻好把紙張蓋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驚慌之間,被負責巡視的弟子撞見了,慌亂中,他將偷到手的棉被丟在地下。弟子撿到這床師父的棉被,趕緊送回師父的房間。隻見安養禪師身上蓋著紙張,縮著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說:“哎呀!這條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嗎?怎麼又送回來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東西,趕快!拿去還給他。”
弟子無奈,在師父的百般催促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遠的小偷找到,表明師父的意思,堅持把棉被還給他。小偷受了感動,特地跑回寺院向安養禪師懺悔,並因此皈依,從此改邪歸正。
對待犯錯的人,如果能以寬容的心來對待,那他自然會感動,從而反省自己,改正錯誤。反之,如果不依不饒,則可能會讓其自甘墮落。所謂的救人,不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愛心可以戰勝邪惡
一天,七裏禪師正在禪堂的蒲團上打坐,這時,一個強盜突然闖進來,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對著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櫃裏的錢全部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錢在抽屜裏,櫃裏沒錢。”七裏禪師說,“你自己拿去,但要留下一點。寺裏的米已經吃光,不留點錢,明天我要挨餓呢!”
那個強盜拿走了所有的錢,在臨出門的時候,七裏禪師說:“收到人家的東西,應該說聲謝謝啊!”
“謝謝。”強盜說。他轉回身,心裏十分慌亂,這種從來沒有遇到的現象使他失去了意識。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該把全部的錢拿走,於是,他掏出一把錢放回抽屜。
後來,這個強盜被官府捉住。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七裏禪師的寺廟去見禪師。
差役問道:“幾天以前,這個強盜來這裏搶過錢嗎?”
“他沒有搶我的錢,是我給他的。”七裏禪師說,“他臨走時也說聲謝謝了,就是這樣。”
這個強盜被七裏禪師的寬容感動了,隻見他咬緊嘴唇,淚流滿麵,一聲不響地跟著差役走了。
這個人在服刑期滿之後,便立刻去拜見七裏禪師,求禪師收他為弟子。開始,七裏禪師並沒有答應。這個人長跪三日,七裏禪師終於收留了他。
仇恨是不能用來止息仇恨的,如果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以仁愛待人,以善良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那麼,即使是再邪惡的心,也能被感動。
讓陽光照進心靈之門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間閣樓,由於窗戶整天密閉著,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滿是灰塵的窗戶遮住了陽光,整個屋子看起來十分陰暗。
一天,兩個寺廟裏的小和尚看著外麵燦爛的陽光,覺得應該讓陽光照進屋子裏麵去,為屋子帶去一絲光明。
因此,兩個小和尚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麵的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他們就拿著掃帚,到屋外去掃陽光了。他們很用心地將映在地上的陽光掃進桶裏,然後又小心翼翼地搬進閣樓。可是一進房門口的黑暗處,陽光就沒有了。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掃,小心翼翼地搬。但多次反複,依然是徒勞,屋內還是沒有陽光。
“為什麼我們這樣努力都無法將陽光運到屋子裏呢?”這個問題讓他們困惑不已。
方丈正好走過,看見他們的舉動,好奇地問道:“你們在做什麼?”
他們回答說:“師父,這間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方丈笑著說道:“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把窗戶打開,陽光就會進來。把心門打開,美好也會進來。不要自我封閉,而要敞開心扉。學會分享,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
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一天晚上,一位老禪師在禪院裏散步,忽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這位老禪師也不聲張,他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著。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黑暗中,他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木雞般地僵立在那裏,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禪師並沒有厲聲責備他,而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時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道了自己的過錯,那就沒有必要再饒舌訓斥了。以後,老禪師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情,可是禪院裏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這件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夜裏越牆出去閑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