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滅白蓮(1 / 2)

僵屍冥軍的出現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災難,但是那恐怖的場景極大震撼了東勝洲諸國,通過戰士的嘴這些恐怖的場景又快速在普通百姓中流傳,越傳越恐怖,東勝洲人族第一次有了集體覆滅的危機感,

九幽冥族的死靈與東勝洲的生靈完全對立,不止是人族,所有的生靈都將會是九幽冥族要消滅的對象,雙方根本無法共存,所以這場宿命之戰無法避免,即將拉開帷幕。

歸綏城倚仗著寒冬和冥軍,竟然頂住了天聖五年冬和天聖六年春的聯軍攻勢,代價是歸綏城人口減半。

這裏已經形同鬼蜮一般,每當冥軍大量損失時,王城軍就會驅趕歸綏百姓去前線迎敵,美其名曰是轉生儀式。

無論市民是否有戰鬥力,隻要他們戰死身體不被打碎,其中大部分就能轉化為冥軍,戰鬥力會提升數倍,所以不管生死他們都可以為聖國效命。

城中百姓的個人財務和存糧早就被官府收繳,食物實行配給製,戶口實行聯保聯甲製,一人出逃全家及左右鄰居均需斬首,而且靈魂不得往生。

通過重重高壓製度,歸綏城成功保住了,可是被圈養起來的百姓卻惶惶不可終日,不知道下一批被派上戰場的會不會是自己。

官府的官吏和白蓮教的法師天天來宣講成為冥族戰士就能獲得不死不滅之身,靈魂可以常駐真空家鄉。

除了一些狂熱的信徒外,大部分人並不相信這些說辭,因為變成冥軍的人再也沒和家人聯絡過,甚至根本認不出家人。

官方解釋這是因為往生後所有人都成為了無生老母座下弟子,人人平等,不分尊卑貴賤,也不分輩分年齡,都是兄弟姐妹一般。

他們這套說辭連他們自己都說服不了,百姓更不可能相信。

沒有了四聖國的挑撥離間和興風作浪,域外諸國和華夏三國竟然在春季達成了全麵休戰協議,華夏三國曆史上第一次援助了域外諸國的春季生產,幫助域外諸國快速恢複元氣。

援助物資中一半由宋國承擔,剩下一半唐、明兩國共同承擔,宋皇以實際態度表明了對唐明兩國多年來抵禦北方諸國的感謝,三國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華夏三國各自減少了邊境地區的駐軍,開放重要口岸城市,鼓勵人員和物資的流動,立刻激活了華夏族群區域的經濟活力。

域外諸國之間也采用了類似的模式,在九幽冥族的重壓之下,域外諸國不得不放下彼此之間以及和華夏三國之間的仇怨,快速積蓄力量。

按照太一學府總院院長雲巔的規劃,最終域外諸國和華夏三國間將建立平等互利的國家關係,這項提議令引起了各國高層的興趣,細節問題還有待各方進一步協商。

天聖六年春末,河套地區的寒意終於被陽光驅散,大地回暖、冰雪消融,大河繼續奔流不息,草原上的嫩草開始瘋長起來,田間的凍土變得鬆軟起來。

但是歸綏城內卻是一片死寂,就像一座冰封的城市,沒有百姓出城耕作、放牧。

其實聯軍此時早已退出歸綏城百裏範圍,各國大部分戰士已經解甲歸國,為搶時令參與到屯田或放牧中去,這個時候勞作永遠比戰鬥更重要。

各國隻留下一些偵騎,建立一個百裏範圍的情報網,隻做防禦性警戒,並沒有進攻歸綏城的意圖。

歸綏城內的百姓曾多次請求出城放牧耕種,但是國主齊聰均未同意,以國中積蓄的錢糧足夠十年之需為由,拒絕百姓出城。

同樣在軍隊調動上齊聰更加謹慎,斥候出外偵查時,人數控製在百人以下,絕不派大隊士卒出城,怕嘩變逃竄;夜間則放出一些僵屍在城外遊弋,原來的王城軍現在已經淪落為維持歸綏城治安的差役了。

即便如此,仍不能阻止歸綏城軍民外逃的欲望,每天都有人用各種方法嚐試逃出這座魔窟,有成功的有失敗的,失敗的一律拉去“轉生”。

但少量的成功案例還是給了後繼者無限的鼓勵,留下來十死無生,逃出去還有一線生機,所以外逃行動越來越踴躍。

開始王城軍還在努力維持城市的秩序,當他們的親友越來越多地成為逃亡者的一員後,很多王城軍從執法者變成了同情者,又從同情者變成了協助者,甚至還有不少士兵參與到逃亡之中。

現在歸綏城中軍方以田海係為首,他帶回的二十萬人此時仍有近十萬人幸存,他不下令嚴抓逃亡百姓和士兵,很多士兵就隻是敷衍,這讓很多文臣對此不滿。

齊聰對此十分生氣,但是考慮到田海在軍中的威望,他隻能暫時忍耐,沒人知道國主在想什麼,總覺得他有更大的陰謀等在後麵。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僵屍冥軍的戰鬥力開始大減,即使是晚間遊弋,那些僵屍也經常出現倒地不起、身體腐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