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陳老師你晚上有空沒有?”小王老師班上的幾個學生跑了過來圍住陳馨,想要請她幫個忙,給他們班的班級演講選拔賽當個評委。
“不是有那個英語演講比賽嗎,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報了名,但是都去恐怕不太可能,所以想要在班上選拔一下,勝出的三位同學去參加,其他同學全力幫忙後勤工作。”
可能是今年學校整體的氛圍不錯,以前這種活動都是學生自己愛去不去,老師也不會特別看重,但是今年全體學生的參與性很高,還組織了不少社團互幫互助。連校廣播室都開始了競爭上崗。
陳馨很願意幫忙,當即就答應了學生們的請求,但是她也提出要求全程英語對話。這不是為難學生,而是大部分正規的英語演講比賽都會如此設置,口語的日常交流也是一項得分要素。
“誒誒,跟小王說說,別隻弄他們一個班啊,要不他們專業四個班一起好了。”
大一大二各兩個班,大三的學姐學長們經驗要豐富很多,同台會造成極大壓力,並且大三的學生課外實踐更多一些,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組織這種活動。大四就不用說了,他們這種學校,到了大四上期期末,差不多除了打算繼續讀研的外,其他的學生都找好了實習單位,更有些從大四開學那會就在上班了。學校以前對這方麵要求不嚴格,隻要你考試合格,論文答辯過關就行,最後一學期基本是沒有出勤要求的。
燕老師也是單身,聽到陳馨答應給學生們當評委,她也不想回去了,直接打電話給小王輔導員,讓他問問其他幾個班的輔導員願不願意一起,直接把場麵搞大一點。
陳馨更有想法,讓學生去找了校新聞社的同學來做現場轉播。當然是短視頻和文字轉播了,就在校論壇上,跟她所熟悉的網絡文字直播很類似。隻是學生們對這種操作沒有經驗,無法達到直播的要求,所以會采用先寫稿,然後交到新聞社編輯同學手裏進行文字編輯,再往小論壇的專貼上發。
年輕的老師跟學生們的年齡差距本身也不大,特別是小王老師這種輔導員,估計也就比帶的學生大個三四歲不得了了。經常玩到一起,說話也比較直接。
接到燕老師的電話後,小王老師跟辦公室其他幾個輔導員一商量,決定一起弄這個活動,不管效果如何,也當是學生的校內實踐了。
因為時間很緊張,從決定下來到晚上開始比賽,隻有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各家的輔導員第一時間通知了班長,然後分頭去落實比賽需要的地點和設備等東西。
如果隻是一個班的比賽,在班上就可以完成,但現在是兩個年級四個班的學生,班上很明顯空間不夠,他們就去借了小禮堂。
不需要很花哨的布置,會寫字畫畫的學生不少,聯合起來行動,大筆一揮,水粉一染,兩個小時後,小禮堂的主席台就布置得像模像樣了。
校新聞社的一眾學生連吃飯都顧不上,一人買了一個麵包啃完了事,架照相機,攝像機,燈光追影,還有獲獎采訪台什麼的,行動很迅速,也很有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