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6章 六十九 吃齋(2 / 2)

“好你個混小子,太不仗義了!”艾虎伸手將太史昆的耳朵揪住,叫喊道:“那兩個老東西來有宴席伺候,我來了怎的就沒這個待遇?”

太史昆叫喊的更大聲:“這還不是怪你自己沒出息!人家周侗那邊有盧俊義宴請,師太那邊有李巧盼宴請,你呢?你呢?莫不成要去你徒弟要飯的碗裏奪食吃麼?”

“你你你!你在混同江那山坳子裏說的啥來著?不是要給我養老的麼?瞧你這懼內的嘴臉,怕是自己家的親爹親娘都孝敬不成,還有臉笑話我不會教徒弟呢!呸!明兒早準備好兩萬貫,我先去賭場裏吃一頓免費茶點去!”艾虎丟開太史昆,悻悻說道:“你準備先去拜訪誰呢?”

太史昆揉了揉耳朵,想也沒想便回應道:“當然是去漱玉宮見淨月師太!”

艾虎道:“為何呢?有什麼講究沒?”

太史昆理所當然的回答道:“當然有啊!淨月師太一定是要吃齋飯的嘛!如今還是清早時刻,混早飯麼,當然要挑個清淡的去處咯!”

……

漱玉宮,在天京城中絕對算的上一個異類。其獨特之處,不僅僅是深藏在旅遊景點民族風情園內的那一抹景色,還有其異於天京城的人文環境。

大宋在中國的曆史上,應算得上是文化發展最輝煌的一個朝代,而文化氛圍愈是濃厚的朝代,愈是注重禮儀。太史昆的言行舉止,在大宋上流人士的眼中,應當是禮節不周,甚至是有些粗鄙的。不過這些上流人士早期都是拿太史昆當綠林好漢、江湖粗人看待的,從而不以為許不問其失禮之責罷了。之後太史昆勢力擴大、地位高漲後,這些上流人士又將太史昆這種作風視為魏晉風範,視為行事灑脫,太史昆禮節方麵的缺失,反倒成為率真自然的標誌性特色了。能有這番待遇的,不過是太史昆罷了,倘若是一個世家子弟如同太史昆這般待人待事,恐怕早已惹起眾怒了。

天京城的其它好漢,多行以武人禮節,在大宋以文人為主的社會中,這等武人禮節多半是不入流的。況且,天京城的漢人絕大部分是在契丹人統治下成長的,其遵守的禮節,亦是被視為末等。

不管怎麼說,太史昆一夥人在詩文、藝術方麵的確是欠缺的不是一點半點。由此,漱玉宮李巧盼與一眾女孩兒跟著太史昆廝混,似乎應當是一彪江湖女俠的風範才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狡黠、潑辣,隻是李巧盼為生存戴上的麵具,事實上,她是一位婉約的江南才女子。她姓李,李煜的李,她身上流淌這多愁善感的血液,她生來,就應當是個精通文藝的小清新。在這個年代,她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標簽——曾經的王族,這意味著,她必須像她的貴族身份那樣舉止優雅,她必須,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掌握了琴棋書畫,就掌握了烙印在每一位貴族心靈深處的禮儀。

她,是天京城最高貴的一朵奇葩,天京城的每一位女子都願意聚集在她身旁,模仿著她的一舉一動,鑽研她的一言一行。甚至連金蓮、柳葉兒這等身份的人,都甘願鞠身於她的身前,就更不要說自幼被她撫養的曾經的小尼姑們了。

隻是,李巧盼的影響力,在太史昆麵前就冰消雲散了。

太史昆是一個相當有感染力的人,他身上具備的特質不是號召,而是感召。

除了畫大餅的時候,太史昆從不用嘴巴鼓動別人去做事,他總是身體力行第一個去做,並且能夠將一件苦差事幹的其樂融融。看了太史昆做事做得這樣開心有趣,旁觀者會不由自主的加入做事的隊伍,一麵傻笑,一麵自發的做各種苦差,甚至是荒唐事。而對太史昆感召力最沒有抵抗能力的,正是漱玉宮裏那些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們。

用一個場景來形容,在傭兵大廳臨開業前抓緊裝飾的那段時光裏,漱玉宮裏所有的少女都自發前來幫忙,她們抹石灰、搬桌椅、甚至鋪地麵,她們嬌豔的臉龐上滿是汙漬,她們芊芊玉手被磨得粗糲,但是,她們與太史昆一起,每天笑得沒心沒肺,活脫脫的變成了一個個大傻妞。

但一旦她們離開太史昆身旁,回到漱玉宮李巧盼身邊,她們又會變成一個個安靜的淑女,就好像是,千古畫卷中那些翩翩仕女。這一幕,太史昆本是永遠不會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