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8章 一百七十二 輪回【本卷完】(1 / 3)

既然是比賽,當然需要規則,在武者的世界中,比武的規則有成千上萬種,裁判一場伯仲之間的比武,即便是最有經驗的老牌武師也未必能夠做到完全公平。這場比武的獎品是整個天下,包含了了億萬蒼生的天下,一個不公平的裁決,天下蒼生怎麼能夠答應呢?

所幸的是,世間千千萬萬中比武規則中,還有一種最簡單、甚至不需要裁判的比武方式,那就是“打擂台”。大擂台的勝負方式簡潔明了,共有兩種:掉下擂台的算輸,不管是揍下去的、跌下去的、還是自己跳下去的;爬不起來的算輸,不管是揍趴下的、跌趴下的、還是自己趴下不願起來的。在這種簡單明了的比賽規則中,現場觀戰的四萬兩千名觀眾都將是裁判,這可以說是最為公平的比賽方式了。

擂台就設置在菊花台場館的最中心,四萬兩千雙眼睛的注視之下。擂台是一個四四方方從各個角度都可觀看到的高台,台麵的麵積有兩丈見方,鋪設著半寸厚的毛毯,四周圍還被三道軟索圍繞。其實也不用多費筆墨對擂台加以形容,因為擂台的樣式乃是太史昆設計的,其靈感,則是出自於WSB拳擊比賽的標準場地。換句話說,擂台就是個山寨拳擊場,與體育頻道裏轉播的一模一樣,就連四周圍看台的布置都是一個模子裏造出來的。

話說第一天票價一千貫放票的時候,天京城的元老們就團購了二百張前排連號的坐席,到了比賽當天的時候,這些座椅上自然是星光閃耀。太史昆與其三位……哦,也許是五位……女朋友當然親臨現場觀戰,此外,剛剛獲封燕王的盧俊義、獲封雲中王的武鬆,亦是出現在了觀眾席上。柴進、秦暮城、西門慶、張宵、馬植、邱小乙、崔道成等等天京城名流的身影基本上一個也沒漏掉,甚至連高麗大都督朱大貴、日本大都督武柏的及時趕回了天京城,親臨比賽現場。

比賽的解說員仍舊是在宗師之戰中大放光彩的白世鏡、蘇星河,他們二人的略帶地方口音的河南話……哦,是官話,被聽眾們親切的稱之為“一聽就想到了比武。”他們兩位不愧是整個江湖上“能打的裏麵最能說的,能說的裏麵最能打的。”在爭天下之戰正式開場前長達的一個半時辰各種產品推薦會、墊場文藝演出、讚助商致辭等垃圾時間裏,正是他們二人博古論今富含哲理的點評對話才使得觀眾們艱難渡過。

終於,在現場觀眾山呼海嘯的歡呼聲中,比賽雙方選手登場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觀眾還是比較傳統的,因而,也許是人類比賽史上最難堪的一幕出現了——觀眾們紛紛離席,雙膝跪地,對比賽選手施以三跪九叩大禮,並口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愧都是做過皇帝的人,兩位選手的氣場都比較強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偶像氣質非常充足。

趙似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優勢,他剛剛踏上擂台就扔掉了罩在身上的披風,露出了一身精光閃閃的腱子肉。不得不說,在這身優美肌肉的襯托下,脖子軟塌塌的趙似看起來也沒有原先那麼蔫了。看得出來,趙似在賽前也是做過充足準備的,他率先憑空演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三招拳法,這三招拳法看上去粗獷豪放、凶猛沉實,竟是隱隱暗含風雷之聲,經電喇叭內白世鏡的解說,方知這三招乃是“白猿通背拳法”中的“推山、劈山、轉山”三式。

話說在場觀戰的不乏武林頂尖高手,為何還要聽到白世鏡的解說才曉得趙似所示拳法的名稱呢?原來“白猿通背拳”這路剛勁有力的拳法乃是年初的時候剛剛被淨影寺裏修行的一位神僧開創出來的,流傳範圍極其狹窄,不想此時已經被趙似已經學會。使用這種新發明出來的武藝有什麼好處嗎?另一位解說員蘇星河已經給出了答案——還沒來得及被破解啊!

相比起來,趙佶的出場就顯得含蓄很多。他是被十六位金甲侍衛用大床抬著出來的,大床最終停下來的位置正好與擂台齊平,穿著一身亮麗小白褂的趙佶慵懶的一抬腿,就邁上了擂台。上台後的趙佶亦是沒有怠慢,唰唰唰演練了三招腿法。這三招腿法,短小精悍、樸實明快、氣勢連貫,還未等得使完,便引起了全場叫好。

不用兩位操勞兩位解說員,但凡是大宋人就沒有不識得這三路腿法的。這三招乃是“大宋十八家”武學中排名第一的“臨清潭腿”中的前三式,名曰一路順步單鞭勢,二路十字起蹦彈,三路蓋馬三捶式。既然是大家熟知的武術,那麼練武者的火候自然逃不過在座武學高手的眼睛。解說員白世鏡給出的一句定語非常的公道:“道君浸淫此道,怕是有一輪回之久了!”

後世流傳的譚腿有十二路之多,其中最後兩路乃是明朝時由少林僧人所創,也就是說,在大宋朝的時候,譚腿依然還是隻有龍潭寺昆侖大師所創造的十路。

若單單拿出來演練,十路腿法怕是盞茶功夫就能演示完畢,用到比武格鬥中,貌似幾個回合就技窮了。但實際上遠非如此,否則譚腿也不可能雄踞“大宋十八家武藝之首”的位置了。演示的套路歸套路,若是用在實戰上,所謂的譚腿十路,就是十個腿法要訣。這些個要訣可以從力量、速度、靈活度等方麵大力加強腿部的攻擊能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十種正確的發力方式。這十個要訣可幻化為萬千種玄妙組合,其奧妙之處,隻怕窮極武者一生經曆,也未必能夠探其究竟。

通背拳也是此理。若說套路,通背拳也不過隻有一十六招,但是將其用在實戰上,卻是由十六種發力方式構架的一套完整的武學理論。雙拳搏擊本是近身使用的武術,敵對雙方之間的距離一般都要保持在二尺之內才可相互攻擊的到。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內,鬥拳在很大程度上比拚的是速度與靈巧,因而力量型的武者往往會在赤手搏擊中敗給靈活的速度型武者。久而久之,孔武有力的武者都去練習器械搏鬥,徒手格鬥幾乎成為了靈巧武者的天下。

通背拳的出現,正是為了扭轉這種格局。這套“白猿通背拳”施展開來,不但會將武者強勁的臂力完美呈現,還會竭力的擴大雙拳的攻擊範圍。不客氣的說,通背拳可以將武者周圍五尺方圓的空間完全籠罩,其攻擊範圍已經與刀劍不相上下。可想而知,一位精通“白猿通背拳”的力量型武者,絕對是靈巧型武者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