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八 滅門慘案(2 / 2)

誰曾想,這一個坑埋倆人的確是埋不嚴實!這不,有天清早有隻狗子跑到武鬆家後院,叼了一根人大腿去大街上啃了起來。這下子可好,圍觀群眾們紛紛揚揚的去縣衙報了案。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

當十幾名衙役提著鐵鏈枷鎖闖進武鬆睡房時,武鬆他還睡得正香哩!就這麼著,一夥衙役將武鬆這條漢子輕鬆拿下,丟進了死牢。

太史昆聽完了這段故事,哈哈一笑,說道:“大郎莫要驚慌!本老爺這就去劫個獄,將二郎兄弟救出來!”

……………………

清河縣屬於恩州治下,清河縣城是一座建設在衛運河兩岸的河流城市,河北岸是原先貝州老城,由政府出資,在十年前剛剛修整了一番,現在成了恩州州衙的駐地。而河南岸則是清河老城,清河縣的縣衙就坐落於此。

一個小縣城有兩套領導班子,這說了算的當然是知州。但是依照大宋的律法,地方上發生了刑事案件,還是需要一級一級從下往上開始審理的,所以武鬆這會子還關押在清河縣衙的大牢內,等著開庭呢!

縣衙大牢的對麵,有一座二層的茶樓。太史昆在這所茶樓的二層,已經整整蹲了一天了。這一天的工夫,太史昆倒是把大牢內的情況弄明白了七七八八。

由於清河縣一向治安不錯,大牢內一年到頭也關不了幾個人,因而大牢獲得的財政撥款寥寥無幾,這大牢破敗,也就難免了。一圈三米來高的土坯牆,一道帶著門房的木頭門,再加上一溜兒青石壘的牢房,這就是清河縣大牢的構成了。

若是在平時,這座大牢連牢頭帶獄卒總共隻有五六個工作人員,但如今大牢內關押了一個連環殺人犯武鬆,因而加強了一些戒備:清河縣衙派出了七八個衙役,提著水火棍看住了大門。恩州州衙派出了三四個廂軍的武術教頭,住在院內看緊了牢門。

總體來說,這座大牢的防備並不算嚴密。畢竟現在的武鬆還沒有成名,因而他也享受不到太高的戒備等級。

太史昆搞明白了情況,心下也有了計較。他想出的計謀也算不上什麼妙計,無非就是趁著天黑,在大牢對麵,也就是屁股底下的這座茶樓放一把大火,而後趁著救火的亂勁兒混進大牢將武鬆救出來便是。

既然主意已定,太史昆決定今晚上就動手。他回到別院,召集了眾人,開始分布任務。

武大郎挑著一擔鬆油,去茶樓放火。

崔道成帶著禪杖埋伏在大牢後牆根兒,聽見暗號便破開土牆,接應營救人員撤退。

潘金蓮去山下舊衣鋪,想辦法淘兩件衙役製服。

太史昆、邱小乙換上製服,偽裝衙役,混入大牢救人。

眾人領命已畢,就待分頭行事,卻聽得崔道成哼哼唧唧問道:“昆哥!你還沒說砸牆的暗號是啥哩!”

太史昆微微一笑,說道:“今夜暗號為:武鬆武二郎!”

時間飛快,轉眼子時已到。大郎救弟心切,將那一擔鬆油潑到茶樓後院柴房內,呼啦啦點起了一把衝天大火,那大火,直把夜幕燒了個透亮。

要知道,在古代時候木質建築極多,往往會發生一把火燒掉整個縣城的慘劇,因此古人救火的熱情極為高漲,就連政府公務人員也會奮不顧身地去擔水滅火的。

大牢內看大門的衙役一見火起,果然傾巢而出去滅火,整個門房的人走了個一幹二淨,太史昆與邱小乙二人穿著一身似是而非的衙役製服,輕鬆地步入了大牢內。

古代大牢並沒有放風的說法,因此大牢院內頗為狹窄。太史昆、邱小乙二人一走進院子,立刻就被牢門處一位軍官打扮的教頭發現了。

那教頭一副不耐煩的神情,擺手對二人說:“去去去!不是說了牢內關押著重犯,爾等衙役不得靠近嗎?”

太史、邱二人對視一眼,眼中皆有了動手的想法。

邱小乙點頭哈腰的向教頭走去,邊走邊道:“軍爺!門口火大,兄弟來爺處討個盆兒罐兒去救火!”

那教頭還待開口驅趕,卻沒想到邱小乙雙手一抖,自袖管內順出一雙鴛鴦刀來。小乙出手速度飛快,他不等教頭反應,唰唰兩刀便砍在了教頭的麵門之上。教頭慘叫一聲,迎麵跌倒。

門口一番爭鬥,早已驚醒了守在牢房內的幾人,隻聽得一聲梆子響,兩名獄卒並著另外兩名教頭,提著樸刀跳出牢外,立刻與太史昆、邱小乙鬥成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