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封官許願
朱棣像是大抵懂了。
卻又好像懂了一個寂寞。
張安世的話,他是能聽明白的。
比如,怎麼樣用數字來破譯出文字。
而問題就在於,這數字破譯文字,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朱棣產生出來的無數疑惑。
朱棣是個實用主義者,他不喜歡故弄玄虛。
這也是為何,他對儒生不感冒的原因。
因為儒家固然經過了千年以上的不斷的完善,總能總結出一套看上去無懈可擊的理論。
然而,理論再好,也沒有卵用。
於是朱棣直截了當道:“你是如何將消息傳遞出去的?”
張安世道:“臣這數月以來,鋪設了一條線路,這線路,乃是自江西的贛州府,至南京城……”
朱棣道:“線路?”
張安世取了這漆線,交給朱棣看,朱棣細細看過,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張安世便道:“此線可不簡單,乃是用銅線拉絲製成,陛下,若是早個幾年,這銅鐵想要抽絲,卻不容易。好在這些年,各處機械作坊的技藝大漲,就這……還是當初科學院許多高級匠人,以及無數的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年努力的結果。”
聽著張安世說著這裏麵的不容易,朱棣更認真地盯著這東西,似乎想從細節裏找出它的神奇之處。
張安世接著道:“原本這些東西,本是建鐵絲網用的,各處藩國,對這鐵絲網的需求頗大,戰時對付土人,很有效果。而此番改進之後,便可製成這銅線,除此之外,外頭用的則是用絕緣的漆來進行絕緣。”
頓了頓,張安世繼續道:“其實從去歲開始,臣就命人研製這種電線,而且還生產了一批,隻不過……當時也沒想到電報這樣的妙用。”
張安世對電確實有興趣,隻不過,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的,是希望能夠在自己的王府裏,點上第一盞燈,隻可惜……這大規模的發電裝置,雖是暗中投入了不少的銀子,可最後落地,卻沒有什麼眉目。
誰曉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東西,卻可以在電報方麵派上了用場。
張安世繼續道:“這線路,在這數月之前,直接沿著鐵路來鋪設,而到達了贛州府之後,臣便暫時將這贛州府,作為中轉,教錦衣衛的人,收發自贛州府的消息,暫時將這贛州府,當做一個信息的搜集中心,但凡有南來北往的消息,一旦抵達贛州,若是緊要的,便直接發至臣這兒來。”
“至於安南等地的消息,大抵他們的快馬抵達了贛州之後,便可立即傳達至京城,因而,若是其他人快馬傳報,即便抵達了贛州府,這贛州府距離京城,尚需數日的時間,何況,江西多山,快馬需不斷的中轉接力,也耗費許多的時日,因而……往往安南或者其他地方的訊息,臣這邊,多則能快上十日,少則也能快上三五日。”
朱棣皺眉起來,對著這漆線左瞧右看,忍不住道:“就這樣,坐在此……長按此銅鍵,即可發出消息?”
張安世道:“正是。”
朱棣道:“傳給朕看。”
張安世便吩咐那幾個年輕人道:“給贛州傳信,詢問天氣。”
幾個年輕人聽罷,其中一人取出驛書,而後先寫下一個字條,這字條上,隻簡短的寫下‘天氣’二字,而後通過驛書尋找到代碼,交給發報之人,發報之人隨即開始發報。
朱棣默不作聲,隻背著手,走了幾圈。
過了一炷香的時間,突然之間,連接著收報機的鈴鐺開始響起來。
隨即,那連接著銅片的炭筆開始不斷的敲擊著墊紙。
而後,墊紙上留下了一個個黑點以及長條。
朱棣看著新鮮,細細看了良久。
而另一邊,已有人撕下了墊紙,一會兒功夫,便將這符號給破譯了出來。
“晴,無雨。”
朱棣:“……”
張安世便道:“陛下,其實……這裏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善,說白了,這一切,終究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進去,才可不斷的改進,最終……提高效率。不過眼下,單單這個,就已比現在的快馬傳遞,要快上千倍百倍了。在臣看來,鼓搗出這麼一個東西,其實不難,難就難在……”
朱棣沉默著,他和張安世完全是兩個思維。
朱棣還沉浸在世上竟真有這種隻有神話才出現的東西上。
而張安世的心思卻是,這玩意結構太簡單,真正想將這電報,甚至將這電磁鐵衍生出發電、無線傳輸甚至是收放音的功能,其實卻需一個圍繞在此周邊的一個巨大產業。
隻有百萬槽工衣食所係,才會有無數學童,開始學習電磁鐵、電力、機械相關的知識,更會有無數聰明人,進入這個體係,不斷的研究精進,更別說,數以十萬計的維修、養護人員了。
而當這個世上,有無數人都開始仰賴於此,通過這種便捷的消息傳遞,來進行生意往來,亦或者傳遞訊息的時候,那麼……這天下所有人就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