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洪武五十五年六月十九。丙寅。(西元1180年2月20日)
“大宋需要一場戰爭!”
戰術學教授辛棄疾在沙盤教室中,對著洪武五十三級丁班的三十名學生,大聲疾呼。四十歲的辛棄疾,身長玉立,相貌俊雅。不但文才卓異,是有名的詞家,同時也是大宋軍中戰略戰術兩方麵的專家,離兩枚金星的雜號將軍一銜隻有一步之遙。
但就是這位看上去儒雅風流的儒將,此時卻如同一個戰爭販子,呼喚戰爭,毫無顧忌的向學生們兜售自己的觀點:“大宋需要一場戰爭。無論從國中的局勢,還是從軍隊的戰力來說,都是到了必須一戰的時候!”
“若論人,四億人口已經接近了大宋糧食出產的極限。若論兵,多年不戰的軍隊,隻會一步步的爛下去。大宋需要一個對手,一個擁有土地和軍隊的對手,不是跟猴子沒有兩樣的土著,而是一個有著豐富資源,真正可堪一戰的對手。讓人口的壓力得以緩解,讓軍隊的戰力重新振作!”
“無論大洋洲、昆侖州和蓬萊洲。都沒有這樣的對手,也沒有合適的土地。
大洋洲多是荒漠,少有上好的土地,同時連大一點的部落都沒有,隻配充作流放地。
昆侖洲的食人番雖然在市井小報中傳得神乎其神,但真要到了餓極的地步,無論是誰,人肉照樣能吃。被西洋商會的奴販們屠了不知多少。而且昆侖洲酷熱多病,蛇蟲眾多,同時還是四季不分。這一點跟天竺一樣,也不是適合大宋的開拓。
而蓬萊洲,雖然在估算中,麵積甚至遠超大宋現有疆域,但到現在為止,連蓬萊山脈都沒有一支探險隊能翻過去,就不必提開疆拓土了!除了不怕冷的金客,應該不會有人對那裏感興趣。”
自從二十二年前,薛定鍔發現蓬萊洲,引發了世間的熱潮。自此之後,十餘年間,一支支的探險隊穿越浩瀚的大東洋遠征蓬萊。其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敗了。其中最成功的一支探險隊,自抵達蓬萊洲後。沿著西海岸,從北緯五十度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緯五十度。在兩萬多裏的航程中,幾十次登岸,但每一次,都被已命名為蓬萊山脈的綿延山巒所阻擋。
在地理學會的推斷中,蓬萊山脈的長度能從北極圈一直延伸到南極圈。要想征服蓬萊洲的土地和生民,就必須先翻越蓬萊山脈。大宋要得是土地,要得是資源,但在蓬萊洲已經探明的地域中,兩樣都沒有多少,如今也根本安置不了多少移民。
所以對蓬萊洲的探險從十年前起,便淡了下去,若不是天子堅持,地理學會肯定不會一次又一次進行徒然的遠征。隻有在最近一次探險中,探險隊並不是借助大東洋上位於赤道一帶的一座座海島,橫越萬裏,而是沿著遼北海岸北上,采用所謂的大圓航法,直航蓬萊洲。他們最後並沒有確定是不是抵達蓬萊,而是出人意料的,在極北之地,發現了大批金礦。
“地理學會將地球分為寒、溫、熱三帶。如果算上南北,那就五條氣候帶。我大宋中州,便位於北溫帶上。四季鮮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天下間,能夠備齊這幾項的,除了大宋中州。就隻有泰西一地!”
“泰西地理優越,除了離大宋稍遠一點,就沒有別的缺點。不過在我大宋的船隊麵前,再遠的距離都不足為慮。另外,泰西有著數以十萬計的軍隊,征服泰西,那樣的功勞決不輸於平金破夏之功!”
“想一想罷,為什麼天竺的那一班諸侯,不過在禦林軍中做了樣子,就能得獲分封,還不是因為他們的父祖一輩嗎?難道你們打算按部就班的在軍中熬到將軍,得到分封的資格?”辛棄疾銳利的視線掃視過教室中的學生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幾人能成功!”
“不過軍中賞賜,以戰功最豐。如果你們在征服泰西的過程中立了戰功,又豈是禦林軍那般繡花枕頭可比……”
辛棄疾在台上慷慨陳詞,不過在下麵的學生中,一個身體有些臃腫的小胖子卻在表示自己的不屑:“陳詞濫調!給甲班、乙班、辛班上課時,也都是說這些,就不能換些新花樣。”
熊伯達用筆杆搔了搔頭發,道:“輝哥,辛教授說得好像沒什麼錯罷!”
“哪裏沒錯?!到處都是錯!”被叫做輝哥的小胖子偷眼看了一眼講台上,壓低了聲音道,“官家把禦林騎士封到天竺是為了什麼?!那根本就是推恩令啊!”
“唐胖子,真當俺沒讀過書?推恩令是給拿出朝中的地給諸侯的子孫分的?!就算是扯淡也別太離譜啊!說出去,還不給人笑我們軍學的學生是不讀書的睜眼瞎!”
王大海在旁插了一句。三人坐在一條桌前,都壓低了聲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