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你——為了賺錢而工作,為了組成家庭而去愛上一個人,為了活得舒適一點而功利地處理人際關係。那麼,你還能遇到自己的“貴人”嗎?你將無法獲得別人的高價值幫助,生命之樹就毫無生機,人生之旅也會變得平淡無奇。
提升自己的目標並不是獲取物質。現在有一個功利的標準是——一個人是不是成功,取決於他有沒有房子和車子,這種簡單的可以量化的世俗標準正被多數人接受並拿來進行衡量,既衡量他們自己,也去衡量別人。錯誤在哪兒?因為按照這個標準,能成功的人並不多,反而少得可憐。
我們做過一項關於中國的80後生存狀態的調查顯示:有60%以上的人無法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有一半左右沒房沒車甚至沒有結婚,在單位擔任高級職務的不到10%,月收入低於3000元的將近20%,並且還有將近一半的人,他們的工作變動頻繁,這意味著經常更換工作,工作缺乏安全感。
原因是什麼?是他們沒有為自己確立一種學習和提升的標準。提升自己的標準當然不是房子和車子,而是內在的一係列品質。必須確立一個非功利的目標,去學習和增強自己的內在修養,去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如何判斷、選擇和保持清醒,才能讓自己變得真正強大起來。
也就是說,我們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學會高明地、高效地分析問題。也就是掌握分析力,成為一個擅長分析問題的人。這才是成功人士必備的一種最基本的思維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能力之一,是我們探索未知領域、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李維文的“八步分析”法
第一步:認清環境:“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與別人有什麼不同?”第二步:確認目標:“我的目標是什麼?”第三步:確認問題:“現在我麵臨哪些問題?”第四步:找到優先考慮的部分:“我應該重點考慮哪一部分,優先解決哪個問題?”第五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創造性的方法:“哪種方法最直接,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第六步:評價與比較:“這些方法的優缺點是什麼?”第七步:選擇最佳方案:“結合我的情況,我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案?”第八步:事後總結:“有沒有需要總結的經驗和教訓,下次我應該避免什麼問題?”
◎不要做世界的逃兵
現在,你可以把自己關在一個安靜的小房間,開始想象一下——自己並非出生於地球,而是從一個遙遠神秘的世界來到這裏。所以,這裏的一切都令你感到困惑、憂慮但又無法逃避。這是怎樣的感受呢?即便你心懷熱情,也不敢釋放;哪怕你渴望交流,也會變得縮手縮腳。這就是自閉,就像無法與外界建立任何聯係一樣的感覺,經常浮現在我們的身心之中。它有輕微的表現,或多或少地存在於頭腦之內;它頻繁出現,而且沒有固定規律,就像99%的人都懷有一定的自閉情結;它也有嚴重的表現,在我們的研究中,很多人即便麵對父母,也會閉緊心門,不跟他們進行任何有意義的交流。
他沒有小夥伴;他沒有自己人生的導師;他沒有互相欣賞的同事;他沒有願意提攜自己的上司;他沒有惺惺相惜的合作夥伴;他沒有談得來的心靈知己;他甚至沒有一個相愛的人。
因為他很少走出家門,也不喜歡與同齡人玩遊戲,缺乏和他們一起玩的自信。他討厭這些外部世界的噪音騷擾,這些刺耳的音調和令他不舒服的陌生形象,都讓他感到缺乏安全感。自閉的心理會讓一個人完全關閉自己,沉浸在另一個世界中,這是很可怕的局麵。
對於自閉的原因和表現形式,我們與現在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相反——就像紐曼在一次研究會議中說的:“我認為人的自閉行為並非由於認知的缺陷,而是可以改進的情緒問題。自閉者其實不但擁有很高的智商,而且理解能力超強,仿佛是過於聰明和看透一切了。他們多愁善感,又具備十分敏銳的觀察力。所以,他們不但常被自己的情緒(多數是不良的)淹沒,也極易被他人的情緒壓倒,產生驅之不去的困惑。”
我們在最近10年中接觸到了無數遇到社交障礙的人群,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美國人、加拿大人、中國人、東南亞人,還有歐洲人。這些人共同的一個感覺就是“想逃離這個世界”,而不是迫切希望與外麵形形色色的人進行交流——這可能與你想象的相反,你認為自閉者擁有社交饑渴嗎?事實是No,他們完全沒有。
這一情況現在影響著全球1%的人群,他們當然不想這樣,很想改進,其實也並不缺乏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和對別人的同情心,雖然他們的內心十分矛盾。這些人隻是在社交上經曆的困難和一些童年經驗,讓他們覺得開放自己是一件無法承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