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崇:為盛世奠基(上)(2 / 3)

玄宗深知,姚崇是一個棟梁之才,隻因這些年來政局紊亂,仕途顛沛,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才幹,如今所有的障礙既已清除,自然要給他提供一個廣闊的舞台,好讓他放手大幹一場。史稱開元之初,“上初即位(實際應為“初親政”),勵精為治,每事訪於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資治通鑒》卷二一○)

然而,玄宗固然敢於“專委”放權,姚崇複相之初還是有些放不開手腳。就算是任命一些低級官吏,姚崇也要一一稟報,不敢自專。有一次,玄宗聽完他的奏報,忽然仰頭望著房梁,一句話也不說。姚崇再三言之,玄宗卻始終沉默。姚崇又驚又疑,不知道自己哪裏做錯了,隻好怏怏告退。

姚崇退下後,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忍不住問:“陛下剛開始治理大政,宰相奏事,可與不可都當麵議,陛下為何一言不發?”

玄宗麵露不悅之色,說:“朕把政務交給姚崇,有大事理當奏聞,可像這種任命郎吏的小事,他自己完全可以定奪,又何必事事來煩朕?”

高力士恍然大悟,隨後便把皇帝的這個指示精神透露給了姚崇。姚崇聞言,所有的憂愁和顧慮一掃而光,從此大膽秉政,“獨當重任”,於大小政務“斷割不滯”。當時的另一個宰相盧懷慎自知才幹不及姚崇,於是“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舊唐書·盧懷慎傳》)

有一次,姚崇家中辦喪事,請了十多天假,朝堂中政務公文堆積如山,盧懷慎不敢決斷,隻好向玄宗請罪,沒想到玄宗卻說:“朕把天下事交給姚崇,卿等坐觀其成就可以了。”

姚崇假滿歸來,沒幾天就把積壓的政務全部處理掉了。眾人大為歎服,姚崇亦頗為自得,忍不住問中書舍人齊澣:“我當宰相,比起管仲、晏子如何?”

齊澣略微沉吟,答:“管、晏之法,雖不能施於後世,至少用其一生。而公所訂之法,隨時變更,似乎不及二人。”

姚崇又問:“那麼你對我作何評價?”

齊澣道:“公可謂‘救時宰相’。”

姚崇大笑,把手中毛筆一擲,說:“救時宰相,也殊為難得了!”

姚崇理政,善於權變,因事製宜,從不墨守陳規,且辦事雷厲風行,注重實效,所以“救時宰相”之譽,亦可謂恰如其分,實至名歸。姚崇的上述執政風格,在隨後展開的滅蝗鬥爭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開元三四年間,黃河中下遊地區連續爆發了大規模蝗災。蝗蟲過處,千裏赤地,顆粒無收。在古代農業社會,蝗災所造成的損失無疑是各種自然災害中最為嚴重的,如果對治不當,不僅國家的糧食儲備會出現問題,還會造成大量的災民和流民,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動搖統治根基。

所以,如何對付這場前所未有的蝗災,就成了姚崇最後一任宰相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

蝗災始發於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夏。古代人篤信天人感應之說,認為蝗災是一種天譴,人力不可違抗,因而麵對鋪天蓋地、漫山遍野的蝗蟲,各地的官員和百姓都不敢捕殺,而是一味焚香祭拜,修德禳災,希望以此感動上蒼,使蝗災自滅。

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人們拜得越虔誠,蝗蟲就繁殖得越厲害,最後大家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田中的農作物被蝗群吞噬殆盡。對此,各地官員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