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隆基登場(3 / 3)

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死心。

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不會永遠這麼倒黴。

皇天不負有心人,是金子總要發光的。正當年過五旬的劉幽求還在帝國官場的最底層苦苦煎熬的時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那個年輕有為的臨淄王李隆基,終於在不經意間來到了他的身邊。

劉幽求頓覺眼前一亮。

他發現,經曆了這麼多年的壓抑和挫折,一貫對他視而不見的幸運女神終於向他拋出了一個遲來的媚眼。他預感到——眼前這個年紀不大,但是誌向不小的親王,日後必將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作為。

而李隆基認識劉幽求之後,也頓生一種相見恨晚之感。因為他看得出來——這個看上去鬱鬱不得誌的朝邑縣尉,絕不是一般官場中司空見慣的那種庸碌無能之輩。(據《舊唐書·劉幽求傳》記載,幾年後已登基為帝的李隆基曾經在一道詔書中盛讚劉幽求,稱他“風雲玄感,川嶽粹靈,學綜九流,文窮三變。義以臨事,精能貫日;忠以成謀,用若投水”等等,毫不吝惜讚美之辭,足見他對劉幽求的賞識和器重。)

就這樣,李隆基和劉幽求一拍即合。

一個是雄心勃勃但是缺少幫手的宗室親王,一個是經驗豐富但是缺乏機遇的低級官吏,就這樣為了他們夢想中的遠大前程,為了他們心目中的美好願景,充滿信心地走到了一起。

鍾紹京,虔州(今江西贛州市)人,小吏出身,最初隻是農業部的一名小幹事(司農錄事),由於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受到武曌的重視,隨後進入中書省(當時稱鳳閣),成為女皇的禦前秘書。當時,明堂的匾額,九鼎的銘文,包括各座宮殿的牌匾榜文,無一例外,都是出自鍾紹京的手筆,可見武皇對有才的人還是相當重視的。

而有才的人通常也都比較自負,所以鍾紹京的自我感覺也比較良好。每天看著滿朝文武在自己題字的門匾下進進出出,或者在自己書寫的銘文前嘖嘖讚歎,他的虛榮心別提有多滿足了。他相信,隻要好好為女皇寫字,飛黃騰達肯定是遲早的事。

可是,神龍政變後,隨著女皇的下台,他的升官夢也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景龍年間,鍾紹京被調任皇家園林總管(苑總監)。雖然是五品官,品秩不算很低,但卻是典型的清水衙門,手中沒什麼職權,除了管理一幫花匠園丁,就是伺候一些花花草草,日子過得平淡如水。

後來,鍾紹京認識了臨淄王李隆基,心境忽然就變得不一樣了。盡管此時的鍾紹京比劉幽求年紀還大,已經年近六旬,可在他心中沉睡已久的升官夢還是突然被喚醒了,就像一口幹涸多年的老井重新泛出了活水一樣。

他暗暗下決心要搏他一把——既然不甘心守著眼下這種不鹹不淡的日子,那就幹脆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這個年輕有為、胸懷大誌的臨淄王,搏他一把老來富貴!

對於除了寫字就別無所長的鍾紹京而言,臨淄王能夠看上他,是他八輩子修來的福份,他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而對於李隆基來說,之所以把年過半百的鍾紹京也納入自己的人才隊伍,當然不是看上了他的一手好字,而是因為鍾紹京能為他提供出入宮禁的便利。

皇家禁苑位於太極宮北部,而苑總監的官舍就位於玄武門附近,所以在李隆基的構想中,日後一旦發動政變,他就可以從禁苑悄悄潛入皇宮大內,利用鍾紹京的官舍作為行動指揮部。

到了景龍四年夏天,二十六歲的李隆基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完全忠於自己的勢力集團。

這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隊伍。隻要李隆基一聲令下,它立刻就會像一支離弦之箭一樣,呼嘯著射向帝國的政治心髒。

而此時的後黨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臨近。

他們並不知道,就在他們自以為完全占領了權力製高點的同時,李隆基已經從他們背後悄然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