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後一黨崛起(2 / 3)

李顯頓時產生了莫大的遲疑。

問題倒不是蕭、吳二人的勸諫果真喚醒了李顯的骨肉之情,而是他們的話提醒了他——李旦和太平絕非一般人。他們所擁有的身份、地位、資曆、功勳、聲望,放眼當今天下,幾無一人能及。不要說滿朝文武和王公大臣,就是他李顯本人在這些方麵也比不上這兩個弟弟妹妹。

這些年來,太平公主利用她特殊的地位,卓著的聲望和雄厚的財力,已經在朝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人脈關係網,誰也說不清哪個朝臣曾受過她的提攜,或者得到過她的什麼好處。正因為此,李顯才會一不留神就欽點了一個極力替嫌疑人說話的主審官,鬧出一個自擺烏龍的笑話。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蕭至忠曾經受過太平公主的恩惠,但是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蕭至忠對這個神通廣大的女人心存忌憚。

基於上述理由,李顯不得不重新考慮,倘若執意對李旦和太平公主下手,會不會激起難以意料的變故?他們會不會像太子李重俊那樣,跟他李顯拚一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

李顯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

而且,還有一個促使李顯重新考慮的因素就是——指控李旦和太平公主參與政變的理由本來就很難成立。

眾所周知,李旦和太平公主是擁立李顯複位的功臣,神龍政變後,他們的政治待遇和威望都已達至人臣頂點,若說他們參與李重俊政變,那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就算政變成功了,他們也不過是再當一回功臣而已,不可能得到比現在更大的利益;而一旦失敗,他們便會喪失所有。在這樣的利弊權衡之下,他們還會參與李重俊的政變嗎?

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若要強行將他們定罪,不僅不能讓滿朝文武和天下人信服,而且還有可能迫使他們鋌而走險,拔刀相向。倘若真的逼得他們動手,那後果絕不會像李重俊政變那麼簡單,而極有可能是第二次神龍政變。

想到這裏,李顯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

罷了罷了,還是誰也別玩火,大家相安無事的好。

隨後,李顯馬上作出一副幡然醒悟的樣子,撤銷了對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指控,宣布從此不再追究此事。

沒能扳倒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韋後一黨很不甘心。不過他們其實也很清楚,以他們目前的實力而言,要想把這兩個功高望重的帝國大佬一舉置於死地,似乎還欠些火候。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要盡快壯大實力。

為此,他們隨即把矛頭轉向了時任右仆射兼中書令的魏元忠。

隻有除掉此人,韋後一黨才能徹底把持帝國的權力中樞。

魏元忠位居百官之首,按理說權力應該很大,可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自從回朝複相的那天起,魏元忠就一直受到武三思一黨的打壓,表麵上貴為首席宰相,實則根本無力製約武氏一黨,以致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對他頗為失望,認為他屍位素餐,不堪為百官表率。河南的一個低級官吏甚至專門寫信罵他,並曆數當今朝政十大闕失,說他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魏元忠一邊受到武黨的打壓,一邊又被士人們在背後戳脊梁骨,就像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內心大為鬱悶。直到李重俊政變爆發,武三思被殺,他才有了一種重見天日之感。

但是,這場政變也給魏元忠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因為他兒子死了。

李重俊發動政變時,魏元忠之子、太仆少卿魏升遭到脅迫,無端卷入其中,事後又被亂兵所殺,不僅死得稀裏糊塗,而且還背上了一個“勾結逆黨”的罪名。魏元忠悲憤難當,於是四處揚言:“元凶首惡已死,現在就算把我拿到油鍋裏炸了,我也死而無憾,隻可惜太子英年早逝,死得太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