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李旦重登君位後才有能力辦到的事情,而在二妃被害的當時,李旦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強忍悲慟,在武皇麵前神色自若,裝成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韋團兒害死劉氏和竇氏之後,仍然不解恨,甚至還想設計謀害李旦。不過惡人自有惡人磨,沒過多久她就被別的宮女告發了,她誣告劉氏和竇氏的事情也隨之真相大白。武曌怒不可遏,二話不說就命人殺了韋團兒。
雖然韋團兒已經作法自斃,玩火自焚,但是由她一手製造的這場災難卻遠遠沒有終止。
因為武曌對李旦的猜忌和防範仍然存在。
盡管李旦從未在她麵前表露過任何哀怨之色,可知子莫若母,武曌當然知道李旦強顏歡笑的背後是什麼。世上沒有哪個男人會對自己愛妻的死亡無動於衷,何況還是李旦這種心細如發,感情豐富之人。所以武曌有理由認為李旦肯定會對她懷恨在心。因此武曌當然就更不能放鬆警惕,而必須嚴加防範了。
如果武曌是普通的母親和婆婆,在明知錯殺了兩個兒媳之後,她一定會對兒子心懷愧疚,並且對他作出某種補償;可武曌首先是一個皇帝,這就決定了她不僅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要變本加厲地提防自己的兒子。
這一年臘月,武曌把李旦的五個兒子全部降為郡王,女兒一律降為縣主,同時加強了對李旦的監禁,不許他邁出東宮一步,更不許朝臣和他有任何接觸。不久後,有兩個官員傻乎乎地前往東宮探望李旦,馬上就被告發,武曌立即下令將二人腰斬於市。
腰斬是一種極刑,其殘忍程度遠甚於斬首和絞刑,所以通常施於那些十惡不赦的重犯。可武曌此次居然動用此刑,顯然是要殺雞儆猴,震懾百官。經此教訓,滿朝文武再也無人敢踏進東宮半步。
皇嗣李旦落入了如此窘迫危險的處境,最高興的莫過於武承嗣了。
他意識到李旦已經被武皇推到了懸崖邊上,隻要他再加一把力,必定可以把李旦推進死亡的深淵。如此天賜良機,武承嗣豈能放過?
隨後,一道匿名密奏便遞到了武曌手上,指控皇嗣李旦謀反。武曌即刻命來俊臣負責審理。李旦一聽說有人告他謀反,而且主審官又是殺人魔王來俊臣,心中頓時絕望,覺得這一回自己是必死無疑了。
來俊臣效率奇高,一接到武皇敕命,馬上進入東宮現場辦案,在大堂架起刑具,然後把東宮的各色人等全都押來訊問。東宮的侍從和下人們一見到那些名聞天下的刑具,一個個嚇得麵無人色。來俊臣二話不說,抓過一批就開始動刑。須臾之間,東宮內已是一片慘嚎。眼看這些人馬上就要屈打成招,人群中忽然站出一個人,大聲說:“皇嗣沒有謀反!”
人們循聲望去,原來是東宮的一個樂工,名叫安金藏。
來俊臣當即發出冷笑。
如此卑賤的一個小人物竟然也敢挺身而出替主子擔保,來俊臣相信這人的腦袋一定被驢踢了,否則就是活得不耐煩了。
他馬上向左右使了一個眼色。就在酷吏們擁上前去的時候,安金藏突然奪下其中一人的佩刀,轉過刀口指向自己,用盡全身力氣大喊:“你們如果不信我說的話,我願意剖出自己的心,證明皇嗣沒有謀反!”
來俊臣和所有酷吏們頓時愣在當場。還沒等他們回過神來,安金藏已經揮刀直刺自己的胸膛,然後又向下劃入腹部,鮮血立刻噴濺而出,五髒六腑全都流了出來。安金藏隨即昏死過去,一頭撞倒在地。
來俊臣目瞪口呆。
盡管這些年來殺人無數,可像安金藏這樣剛強決絕之人,他還是頭一回碰上。一時間來俊臣也有些慌神,不知該如何收拾殘局。
案子未果就在東宮鬧出人命,這樣的事情當然是捂不住的,馬上就有人飛報皇帝。武曌聞訊,立刻命人把安金藏抬進宮,讓禦醫全力搶救,最後總算保住了安金藏一命。安金藏幽幽醒轉後,武曌又親自前去看望,長歎一聲說:“我連自己的兒子都錯怪了,才害你走到這一步。”
隨後,武曌就命來俊臣停止審查,放棄了對李旦的追究。
這件原本已經板上釘釘,毫無懸念的皇嗣謀反案,就這樣在安金藏的驚人之舉中峰回路轉,化險為夷。李旦就此躲過一劫,感覺像是去地獄走了一趟又回來一樣,渾身充滿了虛脫之感。他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樂工竟然會做出如此義薄雲天之舉,更沒有想到安金藏的俠肝義膽會打動母親武曌的鐵石心腸。
是的,武曌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被安金藏感動了。在她看來,這個小人物的一條命固然算不上什麼,但他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和忠義品格,卻足以讓人震撼,更足以令人感佩。而且,恰恰是一個小人物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所作的證詞,才更為真實可信。因為他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利益,更不代表任何政治派別的立場,而是純粹出於內心的忠義與良知。盡管武曌本人奉行的是利益至上的處世哲學,可這並不妨礙她對安金藏這種具有俠士遺風的忠義之士心懷敬意。
所以,她願意相信安金藏的話。她願意相信皇嗣李旦是清白的。
三次陰謀奪嫡,三次慘遭失敗。
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武承嗣不禁仰天長歎。他搞不明白,為什麼每到關鍵時刻總有人站出來力保李旦,甚至甘願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莫非李旦真有天命,所以總是能夠絕處逢生,遇難成祥,就像人們常說的“王者不死”?
盡管屢屢受挫,可在後來的日子,武承嗣並未放棄他的奪嫡之夢。
因為武皇在立儲問題上始終下不了決心,所以武承嗣相信自己還有機會。
但是,武周王朝的太子冠冕最終究竟會落到誰頭上,沒有人知道。
甚至連女皇武曌本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