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總為浮雲能蔽日(2)(3 / 3)

唐彬雖然隻是監幽州諸軍事,但他的權力並不小——使持節,可以不經請示,就斬殺不聽號令的地方官員的。

唐彬到了幽州,馬上訓卒利兵,廣農重稼。在那個時代,肚子飽,兵器好,對少數民族來說,一直是夢寐以求,但很難達到的境界,他們不斷入侵,解決吃飯問題是其中最重要的考慮之一。

現在,敵人倒是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鎮守幽州的,簡直是一支夢之隊,這還怎麼打?於是鮮卑大莫廆、擿何二部投降了。

唐彬趁此機會,向邊疆百姓軍民宣諭國命,先把大的條條框框講清楚,又在當地修建了很多的學校,加強思想教育,之後,便逐漸開拓國境,收複失地。

唐彬戰績顯著,連秦長城的邊塞都收複了,從溫城到碣石,連山帶穀三千裏,各據點都派兵屯守,烽火相望。自漢魏以來,幽州首次出現了安定團結的景象,邊防線上,別說敵人,連敵狗都沒見過一隻。

這種局麵對晉國邊境的百姓當然是有利的,卻絕不是鮮卑諸部想看到的情景,唐彬這幾年來,搞得他們無法踏進塞內一步。

大家也想過好日子啊,想來想去,都怪大莫廆,什麼領導,這麼沒骨氣。於是,大莫廆被自己人幹掉了。

雖然這是鮮卑的內部矛盾,但既然大莫廆投降了,就得罩著他。唐彬決定教訓一下這些暴亂分子。事出緊急,他也沒提前請示,就發起了討伐戰。

這種時候,往往會有小人跳出來搗亂,這次也不例外。唐彬手下的參軍許祗,是個愛打小報告的,終於讓他抓住一次了機會,唐彬被檻車征還,下廷尉。

可許祗並沒有得意幾天,很快,唐彬無罪釋放了。盡管唐彬隻在幽州待了兩三年,當地百姓卻感恩戴德,將他銘記在心,大家聯合出錢出力,給唐彬立了一座碑。

紀念碑、紀念堂這類建築,一般都是人死了之後才建的,當然,曆史上有一些人,生前已有生祠、生碑,這種人,一般是對百姓有莫大功德的。小老百姓其實很容易滿足,誰能讓他們免於禍亂,能家人團圓,能有口飽飯吃,誰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

唐彬雖然調走了,但幽州人民的好運並沒有結束,因為太康三年,他們迎來了唐彬的繼任者——張華。

張華,範陽方城人,他父親曾經做過漁陽郡守,不幸早逝。少年張華便以替人牧羊為生,十分貧苦。

他聰明好學,除了精通經史、文學,還廣泛涉獵神學、數術、醫學、星相、博物(圖緯方伎)等應用社會科學,曾著有《博物誌》四百卷,後來司馬炎嫌其浩繁,令張華刪訂為十卷。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裏頭分類記載了異境奇物、古代瑣聞雜事和神仙方術等內容,包羅萬象。想看麼?嗬嗬,可惜原本已經失傳了。

張華精通博物學,要擱今天讓他主持什麼“鑒寶”之類的節目,估計別的專家都可以下崗了。可能張華鑒寶的名氣太大,《晉書·張華傳》中還收入了一則民間傳說。

相傳,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縣令雷煥,在地裏挖到寶劍一對。雷煥留下一把,將另一把送給張華。張華得劍後,一眼便看出寶劍的來曆,說:“詳觀劍文,乃幹將也,莫邪何複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

後來張華被殺,幹將失落,雷煥死後,其子佩戴莫邪劍經過延平津(今福建南平市東),腰間的劍忽然躍入水中,與早在水中的幹將會合,並化為兩條龍,應驗了張華“神物終當會合”的預言。

另一個版本就更顯張華本事了,說是某夜張華看到鬥、牛二星宿之間有紫氣縈繞,斷定地上相應方位肯定有寶劍,後來果然有人從豐城獄中掘得二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李白曾寫過“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的詩句,指的就是張華識劍的典故。

早年,張華曾做過一篇《鷦鷯賦》自比。

鷦鷯是種體形比黃雀還小一些的鳥,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張華在《鷦鷯賦》序言裏,進一步描寫了鷦鷯的生活方式,他說這種鳥出生在野草之間,生長在籬笆之下,在很小的範圍內飛翔,這樣的生存條件已經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