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仁心安世(1)(3 / 3)

分析一下司馬炎的相貌,也就兩個突出特點:頭發長,膀子長。這真不算什麼。

但凡毛囊健康正常的人,自小兒起,蓄發近三十年,都能達到這個標準。至於雙手過膝這個解剖學上的奇葩,本人一直持保留態度,古時寬袍大袖的,加上稍微弓著點兒背,很容易造成手臂修長的視覺效果。

總而言之,司馬炎的異相達不到重瞳、碧眼、紫髯之類的硬指標。

所以,重要的不是司馬炎的異相,而是他刻意展示異相的行動本身。這是一個戰鬥姿態,傳達了下列信息:我對於世子地位非常感興趣,誌在必得,如有必要,我還將放手一搏。

這個信息也堅定了裴秀、何曾、賈充等人擁立他的信心。畢竟想登大位的是你司馬炎,你自己不表示努力爭取,我們犯不上皇上不急急太監。

司馬炎還有個優點,“寬惠仁厚,深沉有肚量”,做馬前卒的,是喜歡一個大人大量、寬以待下的老板,還是選一個嫉惡如仇、眼裏容不得一粒沙的?不言而喻。

而司馬攸小同學,用今天的話來說,就遠不如他哥哥這麼善於搞好群眾關係,建立群眾基礎。

此人才華橫溢,道德情操高尚,但行事高調。司馬師薨逝之時,他也就七八歲,可小小之人恭行大孝,哭得那叫一海枯石爛,山崩地裂,見者莫不感歎這是天下第一小孝子。見此情景,司馬家的其他子弟能不壓力山大?

他還有一個特點,性急(桃符性急)!往好了說是黑白分明,往壞了說,叫情商低。你說你老是著急上火,嚴於律己律人,大家看著心裏能不打鼓?

分析到這裏,大家看出來了吧,司馬炎有鬥誌,有優勢,有支持,不過,要決定最終成敗,還得看司馬昭的真正立場。

裴秀、賈充、何曾等人,為官數十年,跟隨司馬昭也不少年頭了,深諳立儲一事的個中利害。

晉公也好,晉王也好,晉朝也好,自從司馬師死後,一直存在著一個往哪條線上延續的問題,是繼續司馬師一線,讓其嗣子司馬攸接任,還是承認司馬昭、司馬炎這一脈的正統地位,合法繼承權?

裴秀等人掂量了很久,出於對人性自私的充分了解,經過這些年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們得出結論:堅決站到司馬炎這一邊!肯定司馬炎,也就是肯定司馬昭。即使無利,也決不會有害。

事情果然不出這幾位所料,在發出幾聲眾意難違的感慨之後,司馬昭“終於”下定決心,立司馬炎為世子。不過一年工夫,這“世子”便成為“太子”。

盡管虛驚一場,爭儲一事還是給司馬炎心中留下了創傷,成為他一生難以痊愈的心病,這塊心病,為西晉王朝的命運埋下了不祥的伏筆。

但此時,是我司馬炎贏得了勝利,天下,我來了。

司馬炎的溫柔

鹹熙二年(265)十二月十二,天子曹奐要求辭職,請鄭衝把辭呈轉交司馬炎,並昭告天下。

兩天後,曹奐搬進了金墉城。金墉城不是一座城,而是位於洛陽宮外皇城西北角的一個大院落,是個冷宮,今後幾十年內,它將會越來越火爆。

又過了兩天,洛陽南郊設立起祭壇,司馬炎帶領朝廷各級官員,請來少數民族人大代表,共同作證,禱告上蒼,正式登上皇位,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大赦天下。這一幕可謂曆史的樣板戲,毋庸贅述。

晉國初建,司馬炎實行了一係列措施,其施政風格可以一言蔽之:他很努力地要照顧好每一個人。比如,給官員們加官晉爵,舉民間賢才(舉淹滯),凡在政治鬥爭中亡官失爵的人,都官複原職,官員士卒遇到父母大喪,可以回家奔喪,將士們出征,也不用留家屬做人質了,等等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大提高官員的福利待遇。

泰始三年秋九月,皇上下令給大家漲工資,具體事宜讓官員們商議決定。等於說,你家老板要給你漲工資,啥時候漲,漲多少,還讓你們自己提。

大家正商量漲多少合適呢,司馬炎那邊的福利先發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