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蜀漢下課(1)(1 / 3)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公元263年,司馬昭終於把他的利劍指向了蜀漢。

他的理由很充分,蜀漢後主昏暗,宦官黃皓專權,蔣琬和費禕已經雙雙離世,就一個中流砥柱的薑維,還因為潛在的政治迫害威脅,跑到遝中種麥子去了。

薑維繼承諸葛亮遺誌,九伐中原,占過一些小便宜,卻把蜀漢軍隊折騰得就剩九萬人了。現在,大約有四萬鎮守成都和其他關口要地,剩下五萬人才能組織起來,作為主動的抵抗力量。

此時不打,更待何時?平定蜀漢之後,更可以順流而下,水陸並進,以圖東吳。

誰知,這個想法一公布,便遭到大家的反對。當然,也有人大力支持:聰明人鍾會。

話說司馬師還活著的時候,有一次讓中書郎虞鬆作表。作業交上去,司馬師隻說了倆字兒,重寫!虞鬆絞盡腦汁,將表修改完畢,司馬師看了,還說那倆字,重寫!

這下打擊大了。虞鬆鬱悶又煩惱,在那沉吟啊,推敲啊,翻來覆去,胡子也不知道撚斷了幾根。

當時鍾會也是中書郎,一看同事麵帶憂色,神思恍惚,就問:“哥們,你這什麼毛病啊?”虞鬆就把命題作文兩次不及格的事說了。

鍾會一笑,“給我看看。”然後就提筆在文中修改了五處,把表遞還虞鬆。虞鬆一看很高興,經鍾會這一改,效果立刻不一樣了,這次肯定能通過。

果然,司馬師看得連連點頭,問道:“這是你寫的麼?”虞鬆實話實說:“鍾會幫我改的。”司馬師道:“果然如此的話,鍾會有王佐之才啊,堪當大任。”之後就對鍾會提拔任用,眼裏心裏是裝下了鍾會這個人物。

在這之後,鍾會得到司馬師、司馬昭的重用,在幾個關鍵之處都出奇謀,立大功,充分顯示了他反應快、心機深的特點。這人更可怕的一點是,夠狠!屬於逆我者亡的類型。

魏晉之交最著名的偶像團體,當屬“竹林七賢”,但其中真正信念堅定,忠於自我的,就隻一個嵇康而已,其餘山濤、阮籍都是玩票性質的,剩下的王戎之流更不用提。

嵇康是真名士,真風流,他憎惡虛與委蛇、蠅營狗苟的名利場,追求絕對的心靈自由,不惜放棄所謂前程、名聲、財富、友誼(參見《與山巨源絕交書》),甚至自己的生命。這樣堅持人生理想、毫不妥協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敬重的。

他雖不求名,卻名動天下,鍾會也想結交他,看來追星這事也是古已有之。

鍾會進了門,行了禮,嵇康先生頭也沒抬,仍然“箕踞”著(屁股著地坐,兩腿向前平伸,這姿勢很不禮貌),手裏拎個榔頭,叮了個當的——打鐵。

嵇康就這麼旁若無人地打了小半天的鐵,一眼沒看鍾會,鍾會就這麼灰頭土臉地站在旁邊,硬生生地看著。

不知過了多久,鍾會向低頭打鐵的嵇康招呼了一聲,就要往外走。

就在這個時候,嵇康做了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他停下了手中的打鐵工作,慢悠悠地開口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品品這句話的味道吧,除了輕蔑和挑釁,還有什麼?

鍾會一愣,但一瞬間就回過神來,針鋒相對地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罷,拂袖而去,轉身之間,他臉上隱隱浮現出一層殺氣。

司馬昭後來殺嵇康,便是鍾會在其中推波助瀾,出謀劃策,假人之手,除己之仇。不過,這不是咱們的故事主線,在此交代一句便罷。

這麼多年的老部下,鍾會的才智,鍾會的心機,甚至他眼神中偶爾閃耀著一種叫做野心的火花,司馬昭是很了解的。一把鋒利的寶劍,固然是利器,但如不慎割到自己,傷害也是巨大的。

司馬昭的妻子王氏早就跟老公說:“鍾會這人,有才無德,見利忘義,無事生非的,別太重用他。”

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天下有幾個人你是可以徹底完全相信呢?疑人隻要合乎需要,不妨用之。

司馬昭決定,起用鍾會這個大疑人,作為平蜀軍的主帥。這一招使出來是要冒風險的,這風險,很多人都看出來了。

西屬曹邵悌提醒道:“鍾會一人統領十來萬大軍,他光棍一條,沒有家屬做人質,萬一起了歹心,連個轄製都沒有,不如另派別人去吧。”

司馬昭笑了,說:“我怎麼會沒考慮到這個呢?你看,我一提伐蜀的事,大家都反對,這些人不情不願的,哪能成事?隻有鍾會踴躍主戰,派他去,必可滅蜀。他要真起二心,我也有辦法治他。你想,苦戰之後,蜀國將士肯定不想跟著鍾會造反,造反就還得打仗,他們都不願為自家主子打,還能樂意為了鍾會拚命?我方將士更不用說,班師回朝領功封侯多好,幹嗎陪著鍾會造反?不過,這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透漏出去哈。”邵悌一聽,若有所思,連連稱是。

一切行動無不伴隨風險。風險既不可避免,就不必懼怕,隻要你事先充分估算風險,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

最後,平蜀班子的名單出來了,主將——鍾會,副手——鄧艾、諸葛緒,另派衛瓘為監軍。這個衛瓘,就是司馬昭的風險預備,這一顆棋子埋下,後來起到了消弭風險、保有收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