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愛自己,從即刻開始(2)(1 / 1)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能任性地調頭走開嗎?還是得繼續忍耐下去?

女性心理學專家們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女人必須學會愛自己”。我相信這是一句女人們已經聽過八百萬遍,而且已經耳熟能詳的話。但問題是,完全認同這個理論的我們,該怎麼做以及是否能做得到呢?請相信我,在這個問題上我思考了很久,也試著實驗了我的假設,並得到了幾個可行性的結論:

我們需要勇敢,才能直麵內心

大眾心理學上有個適用範圍很廣的名詞叫“comfortzone”(舒適區或舒適帶),它是指在參與某一事件、某種活動或某個情況的特定範圍裏,能使得你舒適而且感覺自在。用比較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說,就是冬天早上暖暖的被窩;待在家裏上網看美劇玩遊戲;住了幾十年的小區;延續了幾十年的婚姻等等。你待在這個舒適區裏不一定覺得快樂或幸福,但它至少讓你感到舒服和安全,因為在這個熟悉並可以自由掌控的地帶裏,你不用麵對挑戰,不需要冒險,也不會損失什麼,所以你寧願待著無聊,也不願冒險踏出一步去改變什麼。

在社會主流文化對女性約定俗成的角色認定中,女人,本來就應該和妻子、母親、被提供、被保護、妥協退讓、犧牲成全等這些象征著女性功能的符號之間畫上等號。待在由這些符號所建構的圍籬裏,即使我們並不快樂,但卻覺得理所應當的自在,因為畢竟大家都在這麼做,所以即使我很不甘心、很委屈,也總比我踏出了不知結果如何的那一步要安全得多。所以我們有時會看見一個女人明明知道應該逃離現有的婚姻,可卻願意繼續留在這樁不幸福的婚姻裏,隻因為她非常清楚必須承受的“已知痛苦”是什麼,而對離開後要麵對的“未知痛苦”毫無把握,所以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心理動因作用下,選擇待在原地不動,以規避對未知的恐懼。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願意走上“愛自己”這條漫長的學習之路,就必須從“更勇敢”這個起點開始。我們的勇敢,不是盲目地逞匹夫之勇,不是為勇敢而勇敢的河東獅吼,不是放棄女性柔性力量的粗魯彪悍。我們的勇敢,是敢於直麵並聽見內心的聲音,敢於在必要時采取行動走出舒適區,敢於承認自己值得被尊敬被愛,敢於做出選擇並承擔結果。當我們真的勇敢了,也許生活依然忙碌,仍然蠟燭兩頭燒,但至少我們知道自己不是束手就擒窩囊的“被選擇”,而是在衡估情勢後做出的主動選擇,那麼在心理情緒上就容易釋然和認份得多。

我們要甩掉枷鎖,才能獲得自由

由於女人先天腦部結構的特殊性使然,以及受到前文提到的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的製約,我們成為了一個思想和情緒都很矛盾的複雜體。麵對愛,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進退維穀、左右糾纏;麵對享樂,我們既覺得理所應當,又受製於自我譴責,於是即便身在其中,也難以快意享受。我們的問題或毛病是,不給我們的時候,我們吵著要,可真給了我們,我們又這樣那樣地不肯好好地接著。所以,在“愛自己”這條漫長的學習路上,我們要學習的第二門功課,就是甩掉我們給自己套上的枷鎖,獲得自由。

如果你稍微細心一點讀了我剛才說的話,你會發現對於枷鎖,我有個關鍵詞,那就是枷鎖是女人自己給自己套上的,而不是旁人或男人給我們套上的。對於這一點我真的做了許多實驗,實驗的對象也包含了我自己。我的閨蜜們都知道,周末或假日隻要我先生在家,不管她們有什麼活動我都不會參加,我自己對這條規則十分滿意,也以自己是懂得照顧先生感受的賢妻而沾沾自喜,雖然有些時候我真的很向往和女朋友們在一起的輕鬆聚會,但也總是合理化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當我開始進行這項實驗之後,有一次正好有個要好的女朋友過生日。要是換作以往,她們會顧及我的規則而改成平常上班日的晚上再聚,但這次我卻想試著打破自己給自己立下的規定,看看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當我告訴隻有在周末才回到北京的先生,那個周日下午我必須去參加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時,他不僅毫無不快,還說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整理院子的雜草種種菜。起先,從來沒有這麼留下一周才回來一次的先生獨自出門享樂的我,還有點不安和心神不寧,可後來回家後看見他正在廚房裏忙著用下午在院子裏摘的野菜炒雞蛋卷餅,並樂嗬嗬地向我炫耀他的高超手藝,我才安下心來吃了頓舒心的晚餐,並暗自為脖子上套的枷鎖鬆了鬆螺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