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就是自己內心在外界的展現,因為她有這樣的內心,所以她有了相應的命運。在L三十多歲的人生中,別說天上掉餡餅這樣的事情了,實際上稍微與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她都會認定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捍衛的,而事實也一直如此。
直到前不久,她的這種命運才得到改變,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自然是,她的內心先發生了改變。
我不能獨自獲得幸福?
L一開始來找我,是因為孩子的困惑,但谘詢一展開,她發現自己心中湧出的情緒與情感都是關於父母與弟弟的。
她在廣州讀書,畢業後在廣州工作,現在有自己的生意,買了車和房,看起來應該過得不錯。但她很累,表麵原因是弟弟一家人與父母都和她住一起,而弟弟和她一起做生意。
之所以說這是表麵原因,是因為導致她感覺累的深層原因是一種不情願。她發現,盡管主要是她在養家,但不管她怎麼努力,父母對弟弟及其家人的在意總是勝過對她一家人,這令她感到很不甘心。父母重視弟弟勝於她,這一點她習慣了,但當她發現父母重視弟弟的孩子勝於她的孩子時,她感到很崩潰。
其實,不光是她對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格局不滿,她的弟弟一樣也不享受這種格局。他工作上也有很多令她不高興的習慣,譬如工作上拖延、粗心與不上心等。當她試著站在弟弟的角度看弟弟時,她明白,弟弟覺得對她有虧欠,這種感覺令他抬不起頭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強擰在一起呢?繼續探討時,L發現,她內心中有一種隱隱的信念:她是不配得到好運的,除非她和別人在一起,她才能享受別人帶來的好運,而為了要得到這一點,她需要去為別人服務。
這一信念仔細展開,就可以說是,她潛意識中認為,她是不配得到父母的寵愛的,除非她和弟弟在一起,那樣她才可以分享父母的喜愛,但父母喜愛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滿意於她對弟弟的照顧。
在谘詢中我常常會發現,我們對好運能否降臨到自己頭上的預期,幾乎就是兒時能否得到父母寵愛的預期,而這一點在L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是因為這樣一個模式,令她在找合作夥伴和普通職員時,總無意中去選擇能力不夠強而需要她支配和照顧的人。
這一發現對L的觸動極大,而她回顧從前也發現,其實在很多時候,她獲得別人的善意時都是沒有什麼付出的,她並不是非要通過為別人服務才能獲得好運。很多人對她好並非是因為她對某個人好,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她。也就是說,僅僅是她自己,就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
有了這些認識後,L的心鬆動了,而“天上掉餡餅”的事也接二連三在她身上發生。
為什麼隻付出不索取
L的故事並不特殊,在我的女性來訪者中,像她這樣的例子大有人在。她們總是出身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了就總是處於為別人(多是家人)服務的角色上。
之所以要為別人服務,和L一樣,是她們認定自己不能獨自獲得好處——其實就是父母的愛。
L相當幸運,她通過自我覺察領悟了自己人生格局的詭異之處,也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很多像她一樣的女性,都會卡在一個死結上。
這個死結即,一方麵,她們渴望獲得好運,即別人的善待,但另一方麵,她們又會拒絕別人的善待。
譬如我一個朋友,前不久去遠方旅遊,飛機要淩晨6點起飛,她有兩個朋友主動說要送她,她心裏是渴望的,但她卻以“要你們那麼早起床太辛苦”為由拒絕了他們。
在飛機上,她坐在靠裏的位置,因為怕上廁所會麻煩外麵的乘客,她選擇了不喝水。直到渴得不行時,她才覺得自己這樣做實在太荒誕,竟然會因為怕麻煩別人這麼小的事情而壓抑了自己如此重要的需要,最後才找空姐要了水喝。那時她也發現,坐在外麵的乘客沒有絲毫的不耐煩。
為什麼會拒絕別人的善待,為什麼會如此懼怕麻煩別人呢?
她說,從感覺上,她會覺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別人有一點善待,她就會覺得回報很多,但這樣一來壓力就太大了。
相反,她對別人的付出,她總是覺得沒什麼,甚至,她會忐忑不安:我付出的是別人想要的嗎?
我總結說,就好像你的付出是100分,但你習慣上會乘以0.1的係數,結果變成了10分;而別人對你的付出是1分,但你習慣上會乘以10的係數,結果變成了10分。如此一來,別人對你的付出哪怕僅僅是1分,而你就得付出100分的回報,否則你就覺得不對稱。
不僅如此,她補充說,如果覺得她的付出不是別人想要的,那麼她就會非常惶恐,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僅一錢不值,還會令對方不高興。
有這些心理的話,那真是最好不要別人的善待了。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心理呢?我一名女學員的說法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她的媽媽一再向她強調,僅僅因為媽媽生育了她這一點,她就永遠也還不清。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哲學。有這種人生哲學的媽媽可能會將它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角落,最後令女兒覺得,她的付出是一錢不值的。或者準確的說法是,無論她怎麼付出,都不可能得到媽媽的寵愛。甚至,假若她的付出不符合媽媽的期望,那還會令媽媽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