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似水流年(1 / 3)

2011年7月19日

愛,就讓他高飛。

每個父母都對子女傾注了無限的愛,但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做父母的總想用自己經曆形成的經驗教育子女,並且按父母的意願將子女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但往往是失敗的。子女經曆的是一個已經發生了變化、與過去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更渴望享有自我選擇生活道路的權利。

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子女如何做一個正直而品質優秀的人,學會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培養獨立思考和努力堅持的性格,而不是限製他們隻能從事父母想幹的職業(除非這同時是子女自願的選擇)。父母要做的是創造子女做出自由選擇的條件,而不是強迫子女服從父母的決定。

是的,父母的監護責任要求他們必須在子女未成年時替他們做出選擇,但要告訴孩子這樣選擇的原因或理由,不能將孩子變成隻會服從的奴隸。獨生政策常常讓愛捆住了下一代的手腳,這會讓孩子們無法獨立地走入社會,也會讓他們無能力在複雜的變化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愛就是要給他們更大的生活自主、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守住道德的底線。愛就是讓他們自己去摔摔打打,相信他們能勇敢地爬起來。愛就是做他們堅強的後盾,成為他們遠航後的港灣,而不僅僅是錢袋,更不能是錯誤的保護傘。

人不能一生相伴,正確的愛卻可以陪伴孩子一生。最寶貴的就是能讓子女走出自己精彩人生的愛。

2012年1月1日

看一個人,了解一個人,莫過於看看這個人都讀過一些什麼樣的書。從一個人的閱讀愛好中最容易讀懂這個人的成長。

2012年4月19日

燈開了,盲人看到的還是黑暗。消除無知不是打開燈,而是睜開眼,不是靠外部的變化,而是改變自己。

——回“@潘石屹文摘:‘無知’是因為沒有知識、缺乏教育,就如同黑暗是因為沒有光明一樣。一間漆黑的屋子,隻要燈一亮,整個屋子就都是光明的,黑暗就不存在了。讀書和教育就是燈,有了知識的照耀,‘無知’就不存在了。”

2012年4月20日

人之初,性本惡,則美德由知中產生。人之初,性本善,則美德生而有之。我更願相信對美和德的認知來自於後天的影響與教育。

2012年4月22日

人觀其相,事察其行,語聽其音,茶品其精。

2012年4月27日

都是一種求知的精神。

——回“@左岸無青春:任總,對於反駁你、鄙視你、辱罵你的網友,你持什麼心態?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網友的?”

2012年11月17日

人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但卻可以選擇未來。也許能挽救失去的,但更要珍惜本來可以屬於自己的。人們不需要重複曆史,卻不能放棄曾經的教訓。人之所以能創造新的世界,正在於有古人的沉澱。因此不要報怨發生過的一切,反倒應感謝那些別人也許沒有的經曆,那就是你與他人不同的財富。

2012年11月19日

昨晚論江湖,回憶了知青的那個年代。曆史無情地讓未成年的孩子脫離了父母的監護與懷抱,投身於農村。名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實為為當時的政府擺脫無法安排就業和吃飯的難題。一腔熱血的投入,未立寸功,卻讓這些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從迷茫中殺出血路,重新認識社會,尋找真理,求得新生。

2012年11月22日

曆史的記錄是將前人的經曆、閱曆、體會、經驗傳遞給後人的財富。但如果這些記錄是人為塑造、偽造、編造的,那麼即使人物的形象再偉大、事件的變化再曲折、最終的結果再美滿,都是一種欺騙,都不會給活著的人帶來價值,也不會變成新的財富。真實有時讓人難以接受,但卻能揭示本質,讓人受益終身。

2012年11月30日

“文化大革命”讓一代人在沒有父母教育與幫助之下,無奈地走入社會。從未成年就開始獨立謀生並尋找出路,靠個人的努力去占據在群體中的位置。因此,也曾被動地學會自己做出向何處去的決定。人生初入社會時的環境影響著人敢於和勇於做出選擇的能力,也影響著其此後的膽識。越早獨立的鷹才能飛得越高越遠。

2012年12月5日

父母常以成人之心教子,子女則以童心看世界。兩代人的經曆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相差甚遠。隻有當子女進入社會並有獨立觀察社會的能力之後,才能逐步縮小這個差距。若長者能換位思考,並平等交換看法,或可知其原因,用其之長,補彼之短。時間會造成誤差,也能消除誤解,隻是看誰更有耐心。

2012年12月13日

總想回到童年,那是無憂無慮的成長階段。雖然那時我不如今天的孩子,有玩具,有新衣,能吃飽,但也不知油鹽柴米貴,更有許多美好的夢幻。一旦成人之後,就必須承擔起生活與社會的責任;一旦成家之後,就必須共同撐起家庭這片天。這個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奉獻,才能讓子孫後代擁有一個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