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警句有感(1 / 1)

2012年5月23日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論及宗教根源時指出:人性中的追求安全感、依賴感,思考的惰性和軟弱性是宗教信仰、偶像崇拜產生的因素。

2012年5月22日

曾國藩雲:“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誌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古今成大事者,其誌向必明,心量必大,能容各類英豪,組成合力。

2012年5月10日

胡雪岩啟示:一切都在變,隻有人性沒有變;讀書如果不明白道理等於白讀;看一個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幹;一個人品德基礎良好,一生會很穩固;家庭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基本修養;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機會是持續發展的;不求人,格自高。

2012年5月8日

弘一法師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2012年5月3日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語錄:(1)真正的滿足隻會來自偉大的成就,而偉大的成就隻會出自對工作無限的熱愛!(2)即使被人拋棄,也不要失去自我。(3)放棄舊的,才會有新的開始。(4)永遠求知若渴,永遠虛心若愚。(5)不要旁顧,走自己真心向往的路。(6)不滿現狀才會不斷追求!

2012年5月1日

《易經》雲:“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人生於地,藏於地,行於其間;智者待時而動,相通相協,相輔相成,正中運行,時行時止,重在腳下,通變至久。

2012年4月28日

什麼是知識分子?哲學家杜威說:“知識分子的特征有兩方麵: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腦力;二是個人對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負完全的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頭,隻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

2012年4月24日

一直很崇尚諸葛亮《誡子書》裏的一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對人生經驗和靜心的一種總結和悟語。

2012年4月11日

撒切爾夫人說:現在人們總是關注感覺(feelings),而不在乎真正的思想(thought)。她說:“問我在想什麼,不要問感覺如何。思想決定語言,語言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我們的思想決定我們的一切!”

2012年3月23日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亦不可自大。自小,小也;自大,亦小也。今之學者,非自小則自大,吾見其同為小人之歸而已。”(讀《自視欿然》)學者貴在大氣、海納百川、智慧洞觀,及以斯道覺斯民的社會責任。

2012年3月18日

“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惟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吉字如夏,萬物茂盛已極;吝字如秋,萬物始落;凶字如冬,萬物枯凋。”——曾國藩(同治六年)。

2012年3月13日

梁啟超說:“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眾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獨善之德可立身,濟眾之德可普世,二者合和謂之厚德。人生修身致誠,力行恕道,為公正道,不計一己之利,德高者可率眾、成事、致遠。

2012年2月22日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寫下一句著名的格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時常反複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遠新鮮和不斷增長的讚歎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