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後記——“拚娘”時代(2 / 2)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麵對整個人生的成長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隻是大號的孩子。我們在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讓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麵,它們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能夠勇敢麵對問題時,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上,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著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中會有煎熬,也會有迷茫和焦慮,但隻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當我們麵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為我們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麵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會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可以說,每個困境的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許多家長遇到問題時都問:我怎麼才能改變他?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非常精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不論是麵對伴侶,還是麵對我們的孩子,我們最容易陷入的就是“要改變他”的陷阱中。這是最危險的一份愛,對自己做功課永遠勝過對別人做功課,最差最壞的關係就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這讓人發瘋,累人累己。改變自己,是最有把握和最安全的嚐試。

許多家長說,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沒有結果。仔細一問,不是做出很多努力,而是付出很多擔心。僅僅擔心、焦慮沒有用,關鍵是要嚐試、付諸行動。我曾經經曆過很長一段生病曆程,我在生病中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遇到困難時要不厭其煩地想辦法!生病以前,遇到一個困難,我通常會想三五個辦法,如果這幾個辦法都無效,我就會放棄。生病,是我無法逃避的困難,這個習慣性的思維在病痛麵前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我前後想了上百個辦法,才擺脫了疼痛的折磨。這也意味著,在同一件事情上,我經曆了上百次挫折。有了這樣的經曆,再回頭看教育,就知道教育並沒有那麼難,關鍵是我們想的辦法不夠多,遇到問題,淺嚐輒止便宣布失敗。其實,所謂的失敗,隻是暫時的不成功。隻要夠執著,辦法總比困難多。遺憾的是,我們在找到好辦法之前就停止了尋找的腳步。

我始終覺得,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隻是促使孩子成才的一部分因素。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拚的是功底,拚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兒。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裏,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精神世界的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當然,我心中也有個憂慮,前幾年大家就一直在說:女孩決定民族的未來。可是,我們不妨看看現在女孩最關注的是什麼。看看美容逛街之類的話題,占據了女孩們多大的精神空間?有多少人愛閱讀、愛思考?總有一天,她們會成為媽媽,她們有多少積極的因素融入到自己孩子的成長當中呢?

因此,隻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不關心自己的成長,是本末倒置。相反,自己成長了,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就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自我成長之路,漫長而辛苦,但是,值得!在不斷的成長中,我們會產生一種確信——確信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成長路徑,確信自己有能力做孩子的引路人。如果是這樣,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成長不是一個功利的目標,與他人無關,但關乎生命的質量。哪怕聊天,我們都喜歡有內容的女人——這是一種內在的成就,我們不顯赫,但擁有平凡的精彩。

前一段時間,看新聞上說,現在工作難找,大學生進入“拚爹時代”——誰的爹有本事,誰就能找到好工作。這是部分社會現實,也有幾分戲謔的成分。我們索性戲謔到底,其實,在拚爹時代之前,是漫長的“拚娘時代”。女孩決定民族的未來,而一位媽媽,也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未來。所以,俗話說:一個好媳婦,可以好三代。從某種意義上講,媽媽成長好了,孩子根本不用進入“拚爹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