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後,寺院建城。為了擴大影響,張保皋特意從外地請來一批天台宗的僧人來寺中誦經講法。天台宗以《法華經》為教義,誦經講法也以《法華經》為主,所以這座寺院就被喚作赤山法華院。

赤山法華院建成後,很快就成為當地的佛教和文化中心。寺中不但常住有40餘名僧人,而且常年講經。每逢法會,附近大小寺院和雲遊的僧人都會慕名而來,數百人雲集一堂,盛況空前。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附近村落中的新羅人也會載歌載舞,聚集到法華院來歡度中秋佳節。

隨著法華院的聲名遠播,張保皋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此後,張保皋以赤山浦為根據地,利用其遠離戰亂和海上交通樞紐的天然優勢,開始涉足海上貿易——用海上貿易賺來的錢來供養寺院,通過寺院的吸引力來招攬人才,提高知名度。沒過幾年,張保皋便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海商,赤山浦也成為新羅人往返唐朝與新羅的中轉站和文化交流聖地。

839年(唐文宗開成四年)六月,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來到唐朝求法遊學。這位高僧曾先後三次客居赤山法華院。正是在法華院的兩年多時間裏,圓仁法師初步接觸到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麵麵的內容。在法華院僧人的幫助和支持下,圓仁法師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遊曆生涯。

歸國後,圓仁法師念念不忘這段艱難而美好的時光,就把看到的、學到的、感悟到的東西全都寫進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中(該書被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還在書中對赤山法華院做了詳細的描寫,使赤山法華院名揚海內外。圓仁法師的弟子和信徒們還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上也建了一座“赤山禪院”,這座禪院後來成為日本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一代海上王

早在圓仁法師到來的10年前(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張保皋就以布衣身份回到新羅,開始了傳奇而輝煌的下半生。

張保皋一回國,就向興德王金秀宗提出了一個大膽而極富戰略眼光的建議:“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清海、新羅海路之要,使賊不得掠人西去。”

意思是說,現在唐朝的海盜經常來新羅沿海劫掠人丁,然後販賣為奴。我請求大王您同意我鎮守清海,守護新羅海路要衝,使海盜無從下手。

金秀宗同意了張保皋的請求,破例讓他出任清海鎮大使。張保皋上任後,立刻憑借自己在底層百姓中的威望和雄厚的財力,以老家莞島為基地建立清海鎮,在附近沿海募集壯丁,組成了一支萬餘人的軍隊。此後,張保皋帶著這支由他親自訓練的水師向海盜盤踞的幾個島嶼發起進攻,蕩平了多股海盜勢力。

一邊是張保皋的掃蕩,一邊是唐朝政府頒布的禁令,這就切斷了販賣新羅奴隸貿易的上遊貨源和下遊市場。懾於張保皋的威名,海盜們再也不敢前來新羅沿海“搶人”,從新羅往來唐朝的海上通道得以肅清。

張保皋沒有安於現狀,而是著手實施他宏大的海上貿易計劃。當時從新羅渡海前往唐朝的海上交通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傳統路線,由朝鮮半島西海岸的大同江、漢江、熊津江等入海口出發,前往山東半島的登州、萊州等地;另一條比較新,是從新羅西南部的靈岩郡出發,經黑山島,橫渡黃海,向西南前往唐朝東部長江口附近的海州、楚州、揚州、明州等地。

莞島所在的清海鎮,既是新羅國都慶州門戶——蔚山港的前哨,又是經黑山島前往唐朝東部沿海的必經之地。張保皋占據並發展此地,就使清海鎮充分發揮了其海上交通樞紐的優勢。

此計劃的支點,是佛寺。

張保皋是個聰明人,他深知自己的崛起會引起唐朝和新羅政府的警覺。為了麻痹兩國政府,張保皋先後在清海鎮所在的莞島象皇峰和濟州島的河源洞修建了兩座法華院,與山東半島的赤山法華院遙相呼應,構成一個橫跨黃海的巨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