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唐風沐新羅

白江口之戰改變了整個東北亞的政治格局和曆史走向,高句麗的滅亡更是使唐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不論對新羅、日本,還是後來的渤海國來說,唐朝就是強盛、文明、富庶的象征,想要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就要向唐朝學習,學習唐朝的文化、製度、科技、習俗在這些國家當中,又以在白江口海戰中遭到慘敗的日本最為迫切。為了向唐朝學習,日本上下主動重開遣唐使,就此拉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序幕,也讓盛唐之風飄過大海傳到了島國的每一個角落。

在軍事和外交上新羅可以跟唐朝扯皮,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不學習唐朝,新羅就沒有出路。改善與唐朝的關係,是新羅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的需要。

隋唐時期,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交往主要有官方和民間兩種形式。因為受條件的製約,海上往來的風險很大,往往隻有國家才擁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和物質保障,為相關人員提供足夠出海的船隻、相應的港口設施、充足的後勤補給、可靠的海上護衛。很多貿易活動最初都是以官方往來的形式開展的。

官方貿易和武裝走私

隨著唐羅戰爭的結束和唐羅外交關係的回暖,兩國之間的海上貿易也逐漸正常起來,從地下走上台麵,褪去了走私的外衣,變成了兩國公開支持的貿易往來。神文王金政明即位後,唐朝與新羅之間的政治、貿易、文化往來變得愈加頻繁。

由於新羅是唐朝的屬國,所以每位國王去世,新羅都會派使者去唐朝報喪。唐朝皇帝則要為去世的新羅國王舉辦追悼會,同時派使者帶著慰問信前往新羅吊唁。這還沒完,老國王死了,新國王還要登基。新國王要登基,也必須要走一套外交流程:新羅方麵的繼承人必須派使者帶著國書前去唐朝,請求唐朝皇帝同意他繼承王位。唐朝皇帝如果覺得他血統沒問題,人品還不錯,對唐朝的態度也很恭順,就會同意他的請求,再派使者帶著詔書前往新羅,正式冊封其為新羅王,承認其合法的政治地位。隻有在得到唐朝的冊封和承認後,繼承人才能正式登基成為新的新羅王。

朝貢分兩種,一種叫賀正,就是慶賀元旦,是固定時間的固定出訪;另一種叫朝貢,就是向唐朝進貢,或是派使者前去慶賀唐朝皇帝的壽誕,時間不固定,有時甚至一年幾次。

每年元旦,新羅都會派使者前往唐朝賀正,賀正使大多都是王族成員,而副使和其他成員則是通曉唐朝文化、在新羅國內有一定地位的貴族和名士。

不論是賀正使或貢使,唐朝皇帝一般都會在內殿舉辦宴會加以接見,同時賜以官爵和財物。即便在安史之亂期間,新羅與唐朝也沒有停止往來。唐玄宗李隆基避禍西川時,新羅使者就曾不遠千裏沿長江逆上蜀中,帶去了新羅的問候。唐朝還把大同江以南、漢江以北的幾百裏土地賜給了新羅。

完成外交使命後,那些來到唐朝的新羅王族成員有的回國,有的則留在了唐朝。他們和金仁問一樣,名義上是“宿衛天子”,在唐朝學習文化和禮儀,實際上是充當人質,起的是兩國間外交紐帶的作用。

在近三個世紀的時間裏,新羅先後126次向唐朝派出使團,每次都會攜帶大量物品,一部分用於上貢,另一部分則用來貿易。唐朝向新羅回派使團也達34次,每次也會攜帶大量物品,一部分是回贈新羅王室的禮品,更多的則是唐朝出產的商品,好通過外交行為打開兩國的貿易之門。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以前,東北亞地區政局不穩,時不時就會打上一仗,東北亞幾大勢力之間明爭暗鬥,這種建立在和平環境下的官方貿易基本不可能實施。於是,走私就成了唐朝初年東北亞地區十分重要的一種貿易形式。

這很好理解。戰爭,拚的就是國力,拚的就是後勤和運輸。誰家底厚,誰能把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讓將士們吃飽喝足,誰就能占到上風。因此,隋唐兩朝在出征朝鮮半島時每每海陸並進,因為海路的一大優勢就是路程短、運量大,比從遼東千裏運糧更為方便。

官方貿易不通,但前線對物資的需求卻成倍激增。盡管沒有官方許可,沒有最好的大船和軍隊的護衛,但隻要有利可圖,哪怕冒著被殺和葬身海底的危險,唐朝人、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日本人、耽羅人,甚至人,全都義無反顧。

走私行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這就叫市場決定一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真正操控大宗買賣的,永遠不可能是散戶。海上走私貿易的真正後台,就是那些有著廣泛人脈和豐厚家底的巨商。這些巨商背靠官府,在官方貿易尚未打開的情況下,他們就是官方利益的代言人。當執政者看到海上貿易的巨大利益後,逐利之心就會蠢蠢欲動,或對走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暗中參與到海上貿易中來。

經濟成了政治的載體,政治也成了經濟的保護傘。

新羅統一半島後,與唐朝的關係逐步回暖。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海上新航線的開辟,兩國間的民間交往也蓬勃發展起來。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朝的對外交通一共有七條大道,其中有兩條都是通往新羅的,分別是:“營州入安東道”和“登州海行入高句麗、渤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