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錢是如何進化的? (1)(1 / 3)

毋庸置疑,錢是個好東西——有了錢,你就能吃飽飯,而且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了錢,你就能穿錦衣華服,金縷玉衣、花枝招展隨你喜歡;有了錢,你就不用出賣青春血汗乃至生命而為別人辛苦勞作、血淚交加;有了錢,你就可以領導別人,頤指氣使、威風八麵;有了錢你就可以去環球旅遊,有了錢你想上天就上天,想入地就入地……

錢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就成了活在世上的最高理想,而要說起“金融”,還真是不得不從“錢”這個概念說起。

畢竟,錢,始終是金融的核心要素!

不過,“錢”,或者說“貨幣”,還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錢是怎麼來的?

說起“錢”的曆史,那可遠了去了。

眾所周知,老早老早的時候,咱們老祖宗們是拿著石頭當工具過日子的,那個時候叫做“石器時代”,或者也叫“茹毛飲血”時代。

“石器時代”分兩個,從大約300萬年前第一隻猴子變人到1.8萬年前,人類的石頭工具都是通過簡單的敲敲打打弄出來的,所以叫做“舊石器時代”;從1.8萬年前到距今6000年前這段時間,由於出現了磨製石器這樣的“新技術”,所以被叫做“新石器時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磨出來的石頭和敲打出來的石頭就是不一樣,技術改進了,幹活就容易了,生產力就得到了大發展,人們在滿足自己溫飽之外,居然還能有點產品剩餘。

正如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MSN、QQ等網絡聊天軟件的發明,使得一大批孤男寡女們產生了“感情剩餘”,有了網絡交流的強烈需求一樣,有了產品剩餘,老祖宗們也產生了物品交換的強烈需求。

比方說,老祖宗張三做砍柴的石斧,做完了之後還是有一會兒閑著無聊,為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於是他就又做了一把,可是實際上他隻能用一把斧子。

另外一個老祖宗李四,他養的老母豬生小豬崽,生了一個之後,居然又生了一個,可是他家的剩菜剩飯隻能養活一頭豬崽。

還有一名老祖宗王五,種了一地的蘿卜白菜,可是又吃不完,於是隻能醃成一壇子一壇子的泡菜自己守著。

老祖宗周六、老祖宗楊七……就這樣,很多老祖宗都有了產品剩餘,眼看著張三的石斧要白白扔掉、李四的豬崽要活活餓死、王五的泡菜要發黴變酸……怎麼辦呢?

三個人都在發愁,他們就湊在一起商量問題的解決辦法。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不,大家靈機三動(三個人嘛),猶如醍醐灌頂:“咱們交換交換不就得了?”

我給你一壇子醃蘿卜,你給我一個豬崽,我一把石斧,換你一壇子醃白菜……

於是,皆大歡喜。

一開始,這個交換還進行得不亦樂乎,但慢慢地,大家就發現問題了。

張三憤憤不平地說:“我這石斧是祖傳三代的工藝品,純手工家庭製作,除實用價值外,還有很高的藝術含量和收藏價值,結果被王五的一壇泡菜給換走了,而且那泡菜也不合我們一家人的口味,這太不公平了!”

李四滿腹牢騷地說:“這頭老母豬我養了兩年了,才生下來兩豬崽,王五不過用他吃不完的一壇子爛白菜,一下子就把我可愛的小豬豬給換走了,憑什麼啊?”

於是乎,大夥兒都開始憤憤不平起來。

他們發現,在這樣的交換過程中,要找到一個價值衡量的媒介和準繩,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呢。要知道,不管是新石器時代還是母係氏族時期,那個時候還是最淳樸、最民主、最公平、最公正的共產主義社會(當然,我們叫人家“原始共產主義”),不是少數幾個或者一個部落領導玩暗箱操作說啥就是啥的年代,遇到事情大家都必須公開集體討論。

然而,盡管大家集體討論了很久,還是沒有結果,因為——這個問題可太難了。

正在發愁的時候,大家一扭頭看見部落裏的幾位美女,不過,他們的眼光不是欣賞美女,而是發現了美女脖子上的掛飾——美麗的貝殼飾品。

要知道,在原始社會,我們那些一直生存於大江大河邊的老祖宗們,一向把來自海邊的貝殼看作是珍貴的東西,它堅固耐用,可以做裝飾品,又是吉祥的象征,便於攜帶,再加上有天生的單位,一個一個的,適合於計數作價。

正如無數現代“藝術家”一看見美少女就才思泉湧一樣,老祖宗們看到那些貝殼飾品之後,立馬也靈感無限:“用貝殼來做交換物的價值計量單位不挺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