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第30章禪的精髓是用心靈親自體驗1(2 / 3)

熱戀之中的那種心靈感應,你曾親自驗證,但你能用言辭解釋清楚嗎?靈感閃現的那種奇妙狀態,幾乎人人都曾有過,你能思惟推導出來嗎?同樣,禪的精髓,也無法言說。

那麼,翠岩令參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說:“凡有言句,盡是點汙。”

妙,真是妙極了!布袋和尚暗暗擊節叫好:答案就在你的問題本身裏!以學僧的問題作為現成答案,是禪師常用的一種手段。也就是把問話的人拋回到問題裏麵,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當他被迫回光返照,真正回到問題本身,仔細地審視、追尋問題生起的源頭,他就會發現,答案就在問題裏:“問話者就是被問者。”

然而,這僧沒有領悟,繼續發問:“如何是省悟的關鍵處?”

翠岩令參說:“大眾笑你。”

大好禪機,視而不見,當麵錯過,豈不可笑!

另一個禪僧說:“古人雲,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學人上來,請師一點。”

人總是這樣,時時刻刻幻想著走捷徑,投機取巧。所以自古以來,各種“靈丹妙藥”層出不窮,什麼“箴言妙語”汗牛充棟!然而,世界上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什麼點金術。所以翠岩令參禪師斷然拒絕,說:“不點。”

禪僧追問為什麼不點,他回答:“恐怕你落入凡聖之見!”

一旁的布袋和尚會心一笑。因為他知道,凡與聖,猶如波浪與止水,風來水變波,風靜波為水,二者並不存在本質的差別,關鍵是自心一念。所謂“煩惱即菩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這個禪僧沒有布袋和尚的境界,未能理解翠岩令參的意思,思想上依然將聖賢與凡俗對立起來,執著真理的光環,幻想著在師父的點化下轉凡成聖。他可憐巴巴地哀求說:“請師父將至理精髓告訴我吧。”

翠岩令參禪師無限慈悲,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將禪的真諦表述出來。他說:“侍者,點茶來。”

端茶倒水,就是禪的心要!離開了日常生活,哪裏有什麼至理精髓?可是,人們總是不相信:難道禪真的如此簡單?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開悟?其實,佛陀早就說過:佛性人人本具。開悟,是我們本性的必然。因而,有的禪師開悟後會哈哈大笑,原來開悟這樣簡單!而有人則會號啕大哭,這樣簡單的問題,居然困擾了自己數十年!

這時,另一個禪僧看出了門道,從大眾之中脫穎而出,問道:“不帶凡聖,當機何示?”

翠岩令參禪師幽默地一笑,道:“你千萬莫對別人說我翠岩靈利。”

禪僧一愣,想了想,有所體會,又說:“哪怕是再美妙的語言,也無法描述出、說明白禪的真諦。那麼,宗門中的事,究竟如何?”

是啊,禪,雖然無法言說、不可思議,但總得有那麼回事吧?

翠岩令參禪師說:“你禮拜吧。”

禪僧禮拜,意味著問答結束。可是,你翠岩令參還沒有回答人家的問題呀!果然,那僧說:“學人不會。”

他的意思是說,沒有領會讓他禮拜是什麼意思。翠岩令參嗬斥道:“你出家行腳,連禮拜也不會!”

布袋和尚聽得真切,不由得頷首稱是。你鞠躬禮拜,就是自性的作用!禪,並不神秘。要知道,舉手投足,無不是禪。於是,布袋和尚上前一步,深深禮拜下去。令參禪師指了指問話的禪僧,又指了指布袋和尚,笑道:“明州的牛吃草,杭州的馬腹飽!”

問話的僧人一愣:是啊,問話的是自己,布袋和尚禮拜什麼?隨即,他從布袋和尚的舉動裏忽然明白了: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真心佛性的妙用。他豁然開悟,手舞足蹈而去既然已經明白了,還用禮拜嗎!

最讓布袋和尚意想不到的是,到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也就是所謂的解夏,解夏也像結夏一樣,要舉行一番儀式,翠岩令參上堂說:“一夏天與兄弟們東拉西扯,你們看翠岩我的眉毛還在嗎?”

禪林傳說,若是誤說佛法,其罪過將導致眉毛脫落。翠岩禪師回顧過去九十天的夏安居期間,經常向大眾說法,唯恐其所有說法已經成為言語葛藤。其言語過失的罪過,可能招致眉毛脫落,故而有此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