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的嶽林莊雖然少了一個布袋和尚,數百裏之外的杭州城卻多出了一位大肚子僧人。[首發]
原來,那天布袋和尚找來自己培養多年的徒弟,吩咐他接替自己管理嶽林莊。弟子大吃一驚,說:“師父,你為什麼要離開嶽林莊?”
布袋和尚不置可否地一笑。
弟子有些戀戀不舍,呆呆地望著師父,布袋和尚收起笑臉,正經地對他說:“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嶽林莊田產增加,設施完善,可以說是立下了千年基業,隻要這座田莊存在,就能保證嶽林寺數百僧人衣食無憂,修行‘精’進,香火旺盛。更主要的是,經過兩次築堤修塘、圍海造田,再加上灘塗上生長出了海苔,這裏的民眾,不管是當地百姓,還是流落來的難民,隻要勤勞,都可以生活無憂。因此,我的使命已經完成,應該離開了。”
弟子想來想去,總算想出了一條挽留師父的理由:“師父,您還是不能走!你想,現在天下大‘亂’,不知道哪一天,附近的州縣戰火又起,無數流民必將逃難來到我們這裏。您若是不在,人們無以生計,豈不活活餓死?”
布袋和尚拍拍他的光頭,說:“你放心,我現在就到杭州走一趟,保你有十年太平日子過。”
於是,杭州城頭,西湖之畔,人們時常看到一個禪杖上挑著布袋的大肚子和尚。寒冬臘月,雪‘花’紛飛,他卻光頭赤足,隨處坐臥。有好心人贈給了他一雙舊鞋,他不是穿到腳下,而是頂在了頭頂上!人們發現,他雖然坐臥在雪地裏,身上卻從來不沾雪‘花’,破袈裟也不會被雪水‘弄’濕。
很快,這個顛三倒四、奇形怪狀,又有幾分神秘的和尚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人們紛紛問他是從哪裏來的。
他回答說:“從來處而來。”
“那麼,你要到哪裏去?”
他認真想了想,說:“到去的地方去。”
“你的家在什麼地方?”
他反問:“家,有固定的地方嗎?”
“你總應該知道自己叫什麼吧?”
他說:“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嗎?”
人們誰也不知道他來自哪裏,又將去向何方;不清楚他仙鄉何處,俗姓法號為誰。本來,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無來曆的人,應該最為平常,可是人們習慣了有名有字,以為姓名就是自己,就反而覺得他有幾分神秘了。
有人好心好意指點他:“你是和尚,應該住在道場裏。”
他凜然反問:“你說,哪裏不是道場?”
接著,他咿咿呀呀地唱道:
何處青山不道場,哪方水‘波’無清涼?
禪心若為沾泥絮,不隨東風上下狂。
然而,問話的人哪裏明白其中美妙的禪機,隻是順著自己的思路說:“我們杭州的靈隱寺,是天下聞名的大道場。你何不到那裏去掛單?”
他卻說:“靈隱寺現在太破了,等八十年之後,靈隱寺建成了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房屋達到了一千三百間,我再去常住。”
“天哪,八十年之後,你還能活著?就算你能再活八十年,你又不是神仙,如何還能常住下去呢?”
他高深莫測地說道:“隻有活著才能住廟嗎?釋迦牟尼佛早就圓寂了,可他不是已經在大大小小的寺廟裏住了一千多年啦?”
盡管他這樣說,人們也不相信這個邋邋遢遢、窩窩囊囊的醜八怪大肚子和尚是佛的化身,隻是根據他布袋不離身,都稱呼他“布袋和尚”。
農曆大年初一,傳說是彌勒菩薩的誕辰。這一天,杭州靈隱寺照例要舉行祝聖****。
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靈隱山麓飛來峰前,又稱靈鷲寺。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高僧慧理雲遊來到這裏,看到這座山峰岩石棱層奇秀,驚歎說:“此峰乃是天竺(古印度?靈鷲峰的一座小嶺,不知何年何月飛來這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此峰多為仙靈所隱。”從此,這座山峰就叫“飛來峰”。慧理大師遂即麵對山峰建了一座寺院,命名為“靈隱”仙靈所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