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雒國的三千前鋒追得很快,也正因為是帶著藐視或者激動的心情在追擊,他們跑得沒有任何的隊形可言。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甌雒國的軍隊作戰講究陣形嗎?哪怕是講究陣形,在滿是茂密植被和樹木的環境裏,似乎也擺布不了什麼陣勢吧?
出戰的漢軍是在紮營地點約二裏外與甌雒國的三千前鋒發生交戰,戰鬥的開啟是以連續幾波密密麻麻的箭矢為開端,但是必須得承認一點,在密林的環境中弓弩手的威力還真的不怎麼樣,射出去的箭矢大部分是被樹幹給阻礙下來,真正能威脅到敵軍的隻是少數。
幾波效果不佳的箭雨完畢,排列成隊形的漢軍士卒高喝一聲“漢軍威武”,隨後一手持戰刀一手持小圓盾,一梯隊一梯隊地邁動了步伐。
密林環境視野不佳,幾波箭矢之下傷亡並不是太嚴重的甌雒國前鋒經過一陣驚嚇,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發現前方站立著密密麻麻的敵軍,他們剛要有所行動卻是聽對麵齊聲高吼一句什麼玩意,然後敵軍衝鋒了。
甌雒國這邊的軍官也在高吼,吼叫什麼在逐漸變得吵鬧的環境裏卻是聽不真切了,但是絕對不會是“胡阿安拉克巴”,估計該是“為國王而戰之類”的口號。
發出“交戰宣言”的兩支軍隊一前一後發起衝鋒,他們很快就互相碰撞在一起,刹那間甲胄與肉體的互撞異常頻繁。
甌雒國雖說是由古蜀國的開明氏建立,但是真正屬於華夏人種的人並不多,一般是以達羅毗荼人種和雅利安人種占大多數。
達羅毗荼人種是什麼樣呢?其實就是現代的印度人的一種,他們的皮膚較為黝黑,身材也普遍不高,該是一米五到一米六為主流身高;雅利安人種估計很多人不會陌生,其實就是白皮膚人種的一類,但是他們可沒有像現代那麼高大,目前的主流身高很少超過一米六的。
必須說明的是,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確確實實是棲息在南亞區域,他們不但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在印度支那乃至於是中東靠南區域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當今的各支文明中,有史可查的是北歐人種和炎黃人種的身材較為高大,這裏麵有因為基因的關係,其實更多是與飲食習慣有關。像是牧畜不缺的秦人,他們基本是有吃羊肉和牛肉的習慣,湯水也基本上是骨頭湯,以至於同樣是炎黃人種秦人又比其它列國的人高大許多。
普遍在一米八以上的雄壯漢軍士卒,他們在與矮小的甌雒國士兵發生碰撞的時候是什麼場麵呢?隨處可見高大的漢軍士卒在衝鋒中持盾一頂,然後甌雒國的士兵在漢軍士卒帶著奔跑推動力和巨力的衝頂下被撞飛出去。
是真的被撞飛,不是被撞得跌倒,撞得飛起來的甌雒國士兵發出了“咿咿哇哇”的喊叫,他們可以是飛起來的過程中撞到樹幹,也可以是像布袋一樣砸向後麵的同伴,但是絕對看不見有漢軍士卒在相撞中處於弱勢。
冷兵器時代的廝殺遠比熱兵器要看重體格,所以兩支軍隊的較量毫無意外是身材高大且強壯的漢軍士卒取得絕對的優勢。同時,漢軍雖然是以梯隊方式進行衝鋒,可是等待雙方發生交戰的時候卻是立刻分為五人一組的小隊配合模式。在身高體格上占足了便宜,再加上有協同的小隊配合,其戰鬥場麵要不是一邊倒才是奇怪了。
隨著漢軍士卒的小隊配合越來越順手,起先還能依靠人數優勢抗衡的甌雒國士兵因為不斷減員失去人數優勢,軍隊的減員一旦到了一定的數量士氣必然會崩潰,更不用談甌雒國士兵能親眼看到漢軍士卒像是在逗猴子一般樣,幹掉一個又一個與自己穿同款戰袍的人,驚懼使得越來越多的甌雒國士兵轉身開始逃跑,距離漢軍遠的甌雒國士兵自然是能轉身就跑,可是與漢軍纏在一起的那些呢?
集體是一個很特殊的詞,要是所有人向著一個意誌在堅持在努力,這些人就是一支無比堅韌的集體。但是一旦集體中出現了逃兵,原本還有膽子要堅持一下的人,他們的信念必然會出現動搖,很快就會加入崩潰中的一員。
開明泮說派出去的甌雒國軍隊是精銳不能說是一個錯誤,他們無論是身高體格與漢軍有什麼差距,至少還有膽量與之交戰,且剛開始哪怕是處於不利態勢也依然鼓足了勁想扳回來,不是稍微碰撞一下就馬上崩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