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要有龍骨,沒有呂哲幹預的話,龍骨理念還要到宋朝才出現,那個時候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麵為V形,尖底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隻更堅固,同時吃水深,抗禦風浪能力十分強。歐洲船隻於十九世紀初才開始采用這種龍骨結構,比華夏晚了數百年。
呂哲將造船的基礎概念提早了整整一千多年,雖然還隻是一種需要不斷研究和實踐才能成熟的技術概念,但是可以想象會出現何種影響,這種影響還將隨著呂哲的不斷幹預而增大。
早在一年前廣州那邊的造船廠已經設計出兩種款式的概念圖,他們設計出來的船隻分別是三千料的一種加了龍骨的傳統澡盆外觀樣式,另一種是隻有一千兩百料的類宋朝時期外觀造型。
呂哲這個外行看不太懂船隻的設計圖,他隻知道澡盆式外觀的船隻隻適合內河行駛,想在波濤洶湧的大海用這樣的船隻航行對水手的考驗不是一般的大,理所當然就否決了澡盆外觀的這一款,認為應該加大力度研究類宋朝的那一款。
事實上宋朝的船業發達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造船技術得到足夠的累積,那個時候造出來的船隻與現代的外型幾乎已經沒有差異,算是一種經得住考驗的科技累積了。
再重複一次,呂哲不是專業的造船工程師,他的幹預隻能提供一個大的方向,至於該怎麼造才能造出合格的船隻,隻能是靠專業人士不斷的研究和實驗了,他之所以重視造船並且提出海航的觀念是帶著強烈的軍事意圖。
想要攻略更西南的區域,依靠大海來長途奔襲遠比走陸路要省時省力,同時對後勤的難度也肯定是要降低非常多,呂哲所設想的是依靠沿海路線來成為一個攻擊方向,選擇在南亞的某個地方登陸並打下一片沿海基地,隨後逐步向內陸擴張,到時候就是形成兩路的進攻路線,遠比單單從陸路的進攻要好得多,也能使得地方變成雙線作戰。而這個還隻是短期之內針對南方的軍事目標。
在長久的規劃來說,等待要對中原或者遼東動手的時候,那時因為長期對南亞進行跨海作戰必然已經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對於該怎麼登陸和後勤上的持續補給肯定變得成熟,呂哲正式出兵北上,陸路進發又在列國的背後開出一條戰線,豈不是又是一場南亞征服戰的重演版?
到目前為止,泉州和廣州的造船廠已經定型不下於三款三桅兩千料的戰艦,並且已經實際造出來並經過試航,事實證明這種船隻……怎麼說呢?借用風力速度是不錯,大概是能達到八到九節,但是海浪一大風更大的時候,它們都毫無意外悲劇的側翻沉沒了。
內河的經驗和技術到了大海肯定是不一樣的,而恰恰那些造船的人員都是用內河的經驗和思路在造海船,注定其要渡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悲傷苦日子。
呂哲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等待,他更加清楚一次的成功是用無數次的失敗來研究出正確的方向,所以最讓他關注的不是沉沒了多少實驗性質的船隻,是船能夠沉但是人要保住。
有很多時候也不得不令呂哲納悶一點,他除了因為學的是專業的工程學,穿越之後改變最多的是關於工程類的技術,他很好奇那些非專業的穿越同行們是怎麼一一很快做出了那麼多的偉業,似乎是無論怎麼困難的事情三言兩語不用實驗就馬上獲得成功,到了他的手上怎麼造出一艘在海上經得起考驗的船隻都那麼困難?
還是有一些值得安慰的地方,至少冶鐵技術沒呂哲多麼幹預都在變得成熟,大量的鐵質兵器出產下,青銅兵器正在逐步的退出以前是呂哲軍現在是漢軍的舞台。不過終究還是產能略顯不足,大軍每個階段都在逐步更新兵器,在農具上進行更新換代可能是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能一蹴而就,但是有些東西一旦不去追求就永遠不可能獲得成功,就像是駱搖明知道南征軍團現在壓根就沒可能在後勤線未建立起來之前與甌雒國爆發大規模的交戰,他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小股部隊試探或者叫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