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祭文是在告訴昊天上帝自己做了什麼事業,因此得到了哪些人的愛戴才會有今天的祭天儀式。
呂哲誦讀完的那一刻,雅樂被奏響了。
雅樂之中有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鹹》、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湯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稱六代之樂。到了周王室後期,除了舜帝的《九韶》和周王室本身的《大武》其它雅樂已經失傳。
此刻由近數百樂師演奏的是《大武》,該種雅樂在現代被稱呼為古典音樂,其實真正的演奏與古典音樂壓根就不是一個調子。雅樂演奏起來有著堂皇正氣,什麼叫堂皇什麼又叫正氣呢,就是音樂的節奏很慢,不見任何歡快的節奏,現代人聽上去隻會覺得單調,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
單調和節奏慢都是有原因的,單調是因為樂器還沒有得到演變很多樂器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的,那麼演奏雅樂的樂器也就是塤、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節奏慢就是為了彰顯堂堂皇皇,被視為端正與正氣。
古時候學習音樂是難事,概因在沒有樂譜的年代一個樂師極為難以培養,另外就是因為生產力低下,想要培養一個樂師那就意味著這個樂師除了音樂什麼事情也不幹,樂器也不是爛大街的東西,音樂根本不是一般人玩得起。
另外,對於上古先秦的古人來說音樂也是一種相當神聖的事情,隻有在祭祀的場合才能夠聽到,祭祀不是什麼時候都有,能夠祭祀的人也不會是普通人,可見能聽到音樂的都是什麼人,又該是多麼艱難才能聽到一次音樂聲。
生長在現代的呂哲,他聽過相當多曲調的音樂,要歡快的、激烈的、沉悶的應有盡有,所以在他聽來雅樂與……哀樂差不多。但是,雅樂在這個時代的人聽來,雅樂是世界上最美的音樂,很多人甚至認為一輩子能聽見一次死了也值得了。
雅樂演奏中,呂哲燒掉了相當多的祭品,最後將祭文丟進鼎中燃燒的時候才開始率領百官跪拜上天。
呂哲的身軀一矮,百官隨後屈膝下跪,然後是士卒與所有觀禮的黔首,結果就是一眼看去沒有一個站立的人存在。
祭拜完畢呂哲重新站起來,第二個站起來的人是手裏捧著盤子的叔孫通。
叔孫通手裏的盤子上呈放著玉帶、冕冠以及相應的印璽,玉帶刻著一些銘文,冕冠有十二條珠鏈,印璽自然就是君王的大印。
萬眾的歡呼聲中,呂哲接過玉帶係在腰間,冕冠也是戴在頭上,捧著大王印璽向觀禮者公示之後,這一套儀式才算是完成。
好像少了點什麼?沒錯,是呂哲身邊沒有一名女子。看電影或連續劇,君王祭祀或者登基總是免不了要有某個女主角在場,可那畢竟就是演戲而已。越是荒誕的電影或連續劇,在君王祭祀的時候圍繞的女人越多,實際上這種場合壓根就不允許有女子存在,所以呂哲的女人們一直都是待在城樓之上觀看而無法參與。
當然,並不是說女子無法參與祭祀,指的是稱王建國場合,在設立皇後或者王妃之後,一些祭祀的場合皇後(王妃)是要參與的,寓意“鳳凰和鳴”的陰陽調合。鳳為雄,凰為雌,一直到明朝龍才代表皇帝,在此之前都是上天之子的“天子”,所以要是在明朝之前聽見什麼“請皇上保重龍體”之類的話,那肯定是某個穿越者帶過去的稱呼。
呂哲帶著文武百官忙碌地進行儀式,列國的觀禮使節團卻是產生了不同的想法。
稱王的儀式因為有叔孫通的存在,整個儀式除了黔首在場之外沒有任何的錯誤和疏忽,他們有的是認為呂哲這邊有些相應的底蘊,不再是草莽之類的存在。
列國使節團所謂的底蘊指的是文化,就是說呂哲這邊不是在胡鬧,是按照先祖的傳統在舉行儀式,不是一些稍微獲得一點點權力沒有相應文化還要胡搞瞎搞的瞎折騰。
這裏就不得不說正版曆史上陳勝的稱王了,陳勝稱王的典禮就是呼喚來眾手下,然後穿上不正規的王級冕服,腦袋上扣上十二旒冕冠,眾手下大呼“參見大王”就算完事。陳勝不會知道自己的表現讓一些傳統的貴族心裏暗笑,覺得陳勝是一個土包子再無尊敬,結果就是降低了自己威嚴,加速了分崩離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