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龐然大物的誕生(中)(1 / 2)

一員大漢——形容長的高大魁梧。

一個好漢——形容勇敢、勇於挑戰。

有著太多與“漢”字有關的詞語了,每一個詞基本上都是與武勇或者勇悍有關,那是一個時代的奮戰給予“漢”這個詞的曆史沉重感,也因為那個時代的奮戰使得一個整體民族的誕生,從那個時代之後再無什麼秦人、趙人、楚人之類區分,全部都是以“漢人”而自稱。

為什麼會為“漢”會給予一個族群那麼大的眷戀?是因為少有的一個族群與異族爆發了不死不休的戰爭,這場戰場打了從漢武帝劉徹到漢宣帝劉詢(劉病已)的整整三代人,在這期間發生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等等足以令人癡狂的軍事大捷,後麵又發生了“明犯強漢,雖遠必誅”的曆史事件。

可以想象幾名大漢武士跑到別人皇宮,然後站在皇宮大殿上咆哮“你有罪!”,然後當著他國大臣的麵直接砍掉該國國王的腦袋,國王被殺該國的大臣和士兵不敢有任何的妄動隻能瑟瑟發抖……諸如此類的事情嗎?

大漢武士殺掉他國國王的起因可能是因為該國的誰誰誰冒犯了一個漢(帝國)人,也可能是某種不存在的傳言傳到了一些大漢武士的耳朵,說是誰謾罵了漢國。

武勇如斯,強大如斯,漢帝國之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可稱獨一無二。一個帝國持續四個世紀不奇怪,但是自始至終保持對周邊異族的強勢和霸權,確實是獨一無二。

在美國曆史辭典裏: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西方世界!在阿裏斯塔夫《全球通史》裏,漢帝國是與大英帝國並稱的世界性帝國!而在我們東方,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則直接認為:漢武帝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當然,呂哲不是想著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改名劉邦的劉季,他是生長在那種國家虛弱對外軟弱的環境中,又是一個讀過曆史研究過戰史的“憤青”,骨子裏總是會無比懷戀自己族群曾經的強大,國號也才會選擇“漢”,為此不惜連虛領漢中郡的事情都幹出來了。

另外,其實也是一種固有思維的“僵硬”,呂哲認為不選擇“漢”為國號還能是什麼呢?難道要讓形容高大魁梧的“大漢(指人)”消失,又要讓形容勇悍、勇於挑戰的“好漢”不見了嗎?

什麼吳國、什麼南國、什麼呂國,這都是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國號,呂哲一想到自己會被稱呼為吳王、南王、呂王就是一陣陣的頭大,他並不認為自己建立的政權會比曆史上的大漢帝國差多少,理所當然是要選擇漢來作為國號了……好吧!其實就是覺得聽了比較順耳。

事實上,一個由知道世界很大的穿越者領導的國家,這個穿越者現在也才二十二歲,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至少還有四十年好活,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會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成就會低到哪裏去?

呂哲為了聽起來覺得順耳的國號,卻是被很多人誤會了。

眾多追隨呂哲的人理所當然地認為一件事情,那就是呂哲成功地欺騙了秦國,達到了對漢中郡所有權的爭奪,那是在為進軍秦地做準備。

名義啊,呂哲與扶蘇商量好的是虛領漢中郡而不派行政人員、不派一兵一卒,但是無論怎麼說漢中郡都是屬於呂哲的封地了。這樣一來呂哲不派兵實施占領也就罷了,一旦派兵前去漢中郡也不過是進入了自己的封地,漢中郡的土著居民該反抗嗎?領主權還深入人心的年代,他們就是呂哲封地的領民,天生就有責任效忠於呂哲,拿什麼理由來反抗自己的領主的派兵進入?

所以吧,本來就是為了能名正言順稱“漢(中)王”名號沒什麼其它意思的呂哲,他後麵被眾多臣子那麼一說道,訝異地發現自己竟然是那麼的睿智。

領主意誌、領民意誌,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這是貫穿華夏快二千年的一種思想。領主對領民在天然上有保護、幫助的責任,領民對領主有服從、服務的義務,用學術用語的話被稱呼為“封建意誌”。

遠的不說了,近的就有成蛟叛亂,沒什麼希望的叛亂行為,結果偏偏數十萬的領民跟著成蛟這個領主一條路走到黑,他們是因為領主叛亂自己也沒活路了才會選擇追隨,那就是領主對封地所有權所帶來的一種通俗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