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讓我們創造曆史吧!(上)(1 / 2)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是卻是史實,在夏、商、周(含春秋不含戰國)的那麼一段曆史裏,華夏軍隊在開戰之前是需要祈福和祈禱的。

祈福儀式是一種祭拜鬼神的典禮,隻有身份到了一定地位的人才有資格主持,一般是列國的國君。

祈禱則是由參戰的全軍將士一起參與,主持儀式的人會是軍隊的主將。該中祈禱儀式是念一種戰詩,在舉行儀式的時候全軍基本是單膝跪地、雙手成奉獻姿勢舉起向天。他們念的戰詩自然是沒有什麼戰鬥力、防禦力加五的“奇妙加成”,但是對於軍心士氣來說還真的能夠達到加成的目標。

原版的曆史上,始皇帝一統華夏之後燒毀列國史書,那麼列國的戰前祈禱念什麼戰詩自然是無法查證了,可以確定的是肯定是《詩經》裏的其中一首。秦軍的戰詩可是被流傳了下來……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年頭的戰詩很多,每一首都是一段曆史,也可以視為列國的軍歌,唱腔也每個國家都不同。像是《無衣》可不止一首,分為《秦風》與《唐風》,所謂的《唐風》其實就是晉國,概因晉國的前身是唐國,唐國的宗室擴張之後國號改為晉,因此《詩經》之中隻有“唐風”而沒有“晉風”。

其實吧,唱《秦風》無衣手持兵刃作戰的不限製在秦國或者秦人,列國軍隊也會唱《詩經?秦風?無衣》,畢竟這首《無衣》是族群財富,再則沒什麼專利的前提下,唱起來又不需要付錢,在一定的場合歡暢感覺著實很不錯。

呂哲這人喜歡軍國主義,軍中的戰詩從來都是不少,且詩經上有的沒有的多的是。像是什麼《男兒行》,就是那個“男兒當殺人,殺人不留情”的那首,另外就是兩首《無衣》,相對於《秦風》的無衣,呂哲軍的將士更喜歡《唐風》的那首。

《國風?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兩首《無衣》其實就是兩個概念,秦風的無衣充滿了袍澤的戰友之情和戰鬥欲望,唐(晉)風的無衣卻是在炫耀自己的妻子做了很多衣服。

有那麼點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晉國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詩詞裏麵的“七”和“六”表達的都是一個數字。將士們炫耀自己的衣服多可不是無意義的炫富,他們是在宣揚自己作戰非常勇猛,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得到了領主非常多的賞賜,因此才有足夠的財富購置布匹讓“不如子之衣”中的“子”,也就是妻子做出那麼多的衣服。

軍國主義是需要特定環境的,那就是向外開擴的時候全員都能獲得利益,不是所有利益都歸於君王、像是曆史上的這個武帝那個武帝,他們為什麼被冠上“窮兵黷武”的帽子,不是他們打仗擴張的行為不對,是對外擴張所獲得的好處沒有被分潤,得到了什麼財富都是歸於皇帝所有,一些高官或許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民間嘛……隻流血沒有獲得,一些不夠級別的官員也隻能光流口水,所以……

呂哲喜歡全民發錢,每次發錢都會讓發錢的嗇夫說清楚為什麼而發錢,對外發動戰爭獲得了勝利,因此而發錢。

不參戰的黔首尚且能得到戰爭紅利,那麼參戰了的將士呂哲能虧待到哪去?

陳紹正在借沒有出戰的空閑給那些詢問的將士回答諸多問題,包括這一次作戰獲勝的獎賞、戰死後的待遇。

其實主要是成軍的時間不長,一些製度也執行不久,不然將士們麵臨什麼樣的局麵會有什麼下場基本都會形成一種製度慣例,也就不需要再去多問。

五百主問陳紹,百將問五百主,屯長、什長、伍長、士卒……一層層的通告下去,即將出戰的五百人臉上都露出了輕鬆的表情,那模樣一點都看不出五百人要襲擊不知道多少敵人的中軍而感到憂慮。

呂哲軍的待遇不多,該說是相當的不錯!首創的軍餉製度已經解了將士家中的一部分收入問題,他們能夠不擔心家中失去了自己這個主要勞動力日子艱難,另外關於成為常備軍一員可以獲得固定數額的傳家田畝,不知道要羨慕死多少眼巴巴等著成為常備軍的男兒。除了固定的軍餉、田畝,戰時立功還能依靠軍功獲得賞賜,不但活著家庭負擔的顧慮減少(還能獲得),戰死了也有一套撫恤製度。特定的場合之下,敢死之士不管是幸存還是戰死都可以有特別的獎賞,隻要說清楚道明白一係列的“因果”,那還惜什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