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響力李想 意見領...(2 / 2)

雖然創業已獲成功,但李想並不鼓勵後來者盲目創業。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交通大學演講時,李想用一句充滿“暴力”的話語擊碎了台下狂熱分子的創業夢想: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去創業?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一巴掌打回去,直到打出血印。他慎重的強調:“現在別鼓勵學生創業,難度太大了,真的太大了!當年我們可以白手起家,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尤其是大學生,不建議創業!”

自己創業成功,卻讓後來者不要創業,這是什麼道理?正當眾人納悶之際,李想開始現身說法:他曾有大學畢業後在媒體擔任頂尖編輯的夢想,但在高三時,卻以3個理由說服了自己,也說動了他的父母,從此走上了創業路。這3個理由是:

在以前的學習和實踐中,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電腦知識和技能;這些技能給他帶來了相當於父母一年收入的月收入;自己可以坦然麵對任何困難,並且具有吃泡麵喝白開水依然可以工作的心態。

李想說,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就請你放棄在學生時代創業這個天真的想法。以前曾有憑一紙策劃、一個點子就能拿到大量投資的狀況出現,現在這樣的機會恐怕隻有萬分之一。目前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已經不青睞零起點的夢幻創業者了。

每天都有許多充滿創業點子的人給李想發郵件,希望得到幫助。有一位在英國上學的年輕人聖誕節回國時剛好看到李想在電視上談創業的節目,在與李想聊過自己的創業想法後便像中邪一般,回英國收拾行李,準備回國創業。

當李想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內疚,他必須盡快阻止這個創業狂熱分子的想法。這位學生給李想描述了很多互聯網的創業點子,但是這些點子李想早就聽過,思考得比前者更深入。這位學生不懂技術、不懂運營、不懂市場、不懂管理,也沒有團隊,一切創業基礎都不具備,僅僅依靠一個點子就想成功,隻有死路一條。

除了說服小兄弟不要創業,李想還得給他一條更現實的路。這位學生對汽車非常了解,也很癡迷。李想建議他去上海某汽車公司的北京4S店做市場或者銷售,因為他們用的技術和設計人員都是英國人,這樣這位學生可以比其他人更好的與英國人溝通,學到更多的東西,就能從廠商基層到經理,然後到總監,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愛好、優勢和夢想結合起來,去創造最大的價值,成為精英,不一定隻有創業一條路。

聽完李想的建議,這位年輕學生恍然大悟,然後坦言,其實他自己都沒想明白如何創業,隻是頭腦一熱的衝動。可是,有時候人往往會因為頭腦一熱而毀掉一輩子。

李想比喻說,創業成功的幾率就跟中彩票一樣,大家看到的隻是成功的例子,其實背後的失敗者不計其數。他本人隻是一個個案,並不具備普遍意義。所以,李想不鼓勵盲目創業,更不喜歡那種“考不上大學或找不到工作就去創業”的想法,一個就業失敗的人肯定沒法創業成功。

李想有一個非常務實的觀點:創業不一定是創辦公司,關鍵是看你自己怎麼理解。現階段年輕人選擇上完學甚至還沒上完學就創辦公司,顯然是成功率最低的一個選擇。自己在2000年創辦公司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是創辦事業,當時沒有現成的條件所以才創辦企業。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隻要有平台能夠滿足你的事業夢想,用好這個平台,打工也是一種創業。

為此,李想建議年輕人不如把“就業”看成“創業”,把這個“業”看成事業,利用一個好的平台,把他當成自己的事業,當成自己學習成長的空間,以創業者的心態去對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可以創業成功。這個成功的定義是:你可以變成真正的精英,讓老板對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隨隨便便就被開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