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成自己的事業去看待,取決於我們是就業的心態,還是創業的心態。前者注定就是混日子,同樣的年齡,兩種不同的心態,三年時間就會產生巨大差異,無論從能力還是收益。
在李想看來,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其實就是一種創業,一種成功率更高,社會價值更大的創業。如果隻是把創辦企業看成創業,將會加大社會的內耗,增加惡性競爭,同一個領域,競爭的企業越多的領域,從業人員的素質也就越差,惡性競爭也就越多。以數以萬計的創業失敗者去襯托少數的成功者,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
與創業導師同行:馬雲解讀影響力
台灣有位農民叫陳阿土,從未出過遠門的他有一天參加旅遊團出國旅遊。在酒店住宿時,早晨服務生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Good?morning!”陳阿土不解其意,按照家鄉習慣陌生人見麵都會問:“您貴姓?”於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如是這般,一連三天,陳阿土每天早晨都在同樣枯燥的問句和回答中開始。
他實在太煩了,終於忍不住去問導遊“Good?moring?sir!”的意思,得知正解後,陳阿土羞愧難當,並反複練習“Good?morning?sir!”這句話,以便能在下一個早晨遇到服務生時體麵些。在一個新的早晨,?服務生剛敲過門,陳阿土推開門就搶先大聲叫道:“Good?moring?sir!”誰知,幾乎與此同時,服務生叫道:“我是陳阿土!”
在人際交往中,要麼別人影響你,要麼你影響別人。我們要想創業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影響力,隻有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創業大師馬雲就是這樣一個善於駕馭影響力的武器走向成功的人。
1995年4月,馬雲創立中國黃頁,開始創業征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用三寸不爛之舌推銷網絡黃頁,說服人家心甘情願付錢把企業的資料放到網上去。當時沒有人認識互聯網這個怪物,沒有人相信馬雲。在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在別人“騙子”的咒罵聲中“破帽遮顏過鬧市”。
為了拿下杭州一家企業的生意,馬雲一連跑了五趟,但企業老板總是懷疑電子商務是騙人的詭計。為了說服這位老總,馬雲為他收集了大量有關電子商務的資料,一遍又一遍向他講解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在網上做廣告比在其他媒體上做有更廣泛的效應。任憑馬雲費盡口舌,老總還是將信將疑。麵對這塊難啃的骨頭,他沒有放棄,臨走向老總要了一份企業的宣傳材料。幾天以後,他帶著一台筆記本電腦重新回來,那位老板看到電腦上顯示著自己企業的網頁時,終於同意付款。
在青年人中,這位幹瘦的軀幹上長著奇特腦袋的“瘋語者”被奉為“中國互聯網之父”、“創業教父”,他創辦的阿裏巴巴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做生意的傳統方式。在創業的艱辛征程中,馬雲始終以先驅者的身份孜孜前行,哪怕在“互聯網泡沫”在殘酷的2002年,馬雲依然“用左手溫暖右手”,跪著生存下來。他用自己的言行鼓舞了無數後繼者,影響了追逐夢想的創業青年大步前進。
李想就是這支創業大軍中的一員,他很佩服馬雲,對他吹的牛都逐一實現分外推崇。在創業的曆程中,李想也象馬雲一樣,成為青年創業者備受矚目的偶像,他不僅以自己的意見影響他人的購買行為,還通過自己的少年成名點燃無數創業者的激情,他們脫掉白領,毅然衝鋒。
在談到80後這個話題時,馬雲嚴肅的說:“千萬別小看他們,他們一定比我厲害!”李想不一定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者,但是在運用影響力方麵,他不僅有馬雲的表演天賦和語言功力,還有馬雲永不言棄、堅持到底的實幹精神。
19世紀美國黑人的著名領袖、美國女權的先驅弗裏德裏克·道格拉斯說過:“如果我能說服別人,我就能轉動宇宙。”對於廣大創業者來說,要想鍛造影響力,他們需要先轉動宇宙,再去說服別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