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一本書引發的風暴(2 / 3)

“趙國因何而亡?”寶鼎問道,“假如趙國沒有連續三年的天災,我們能否一戰而定?假如關東諸國不是失去趙國這個屏障,我們能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統一中土?”

始皇帝眉頭緊鎖,繼續追問道,“你對局勢的發展有何看法?”

“我很悲觀。”寶鼎直言不諱地說道,“中央對關東地區的控製力太弱,即便我們建了封國,實施了郡國製,實施了一係列政策,但因為關東人尚未忘記亡國的仇恨,尚未擺脫饑寒困苦,再加上我們的主要兵力都放在京畿和北疆的鎮戍上,關東的鎮戍力量嚴重不足,而朝堂上的各種矛盾卻愈演愈烈,由此導致鹹陽政局動蕩不安,國內局勢始終不穩。這次關東地區再爆危機,事實上已經把帝國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即便我們這次強行壓製了危機,但根本矛盾卻沒有解決,危機還會爆發,遲早有一天關東會大亂,我們的軍隊要再次征伐天下。”

始皇帝的臉色非常難看。

寶鼎的話太刺耳,讓他難以接受,但事實的確嚴峻。大秦經過統一戰爭之後,本土軍隊最多不過三十萬,而這三十萬大軍現在主要集中在京畿和北疆,但如今大秦疆域廣袤,各地都要鎮戍,這導致北疆不得不大量征募邊郡青壯以充實鎮戍力量,而關東等地的鎮戍力量雖然薄弱,但鹹陽卻不敢下令征募當地壯勇以充實軍隊,一則擔心地方勢力乘機坐大,二則擔心關東人乘機造反,所以隻能靠鹹陽的中央衛戍軍和北疆的鎮戍軍實施威懾。

在這種情況下,關東地區的叛亂如果像潮水一般席卷而至,關東地區的郡國鎮戍力量不要說戡亂了,恐怕連自保都很困難,而中央在徹底失去對這些地區的控製後,隻能靠大秦本土軍隊長途遠征。

目前大秦可以實際控製的軍隊隻有中央衛戍軍和北疆鎮戍軍,但在關東大亂的時候,大秦本土同樣需要戍守軍隊,北疆也需要鎮戍力量,這樣能夠進入關東平叛的軍隊實在有限,局勢發展對鹹陽極其不利,中土有可能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

寶鼎繼續說道,“為此,我們要推遲關東大亂的時間,因為大秦本土國力需要時間恢複,大秦的中央財政也需要時間好轉,鹹陽必須囤積足夠多的錢糧和武器才能確保軍隊的戰鬥力,才能在未來國內局勢大亂的時候發動雷霆一擊,力挽狂瀾。”

“中土形勢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始皇帝皺眉問道。

寶鼎苦笑,鄭重點頭,“我認為中土局勢正在失控。”

“有何依據?”始皇帝追問道。

“目前局麵下,鹹陽宮還有退路嗎?除了獨尊法家、罷黜百家還有其他的辦法嗎?”寶鼎反問道,“此策一出,關東士人也就沒有退路了,隻有反抗到底,關東各地的暴亂會進入一個爆發期,而地方勢力必然借口兵力不足,財賦不足,在暗中推波助瀾,混亂關東局勢,以此來威逼鹹陽,向鹹陽要權力,要財賦,而鹹陽為了平叛,為了盡快穩定關東局勢,隻有向地方放權,如此一來地方勢力迅速壯大。”

始皇帝冷哼一聲,目露殺機。

“等到叛亂平定了,關東局勢漸漸穩定,鹹陽打算收權了,但收得回來嗎?”寶鼎無奈歎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必然爆發,最終演變為衝突。地方形成割據事實,而中央受製於兵力和財賦不足,又無法實施打擊,結果可想而知。”

始皇帝聽不下去了,斷然揮手阻止,“你和他們一樣,也要勸阻朕?”

寶鼎搖頭,“危機已經爆發了,現在鹹陽做出讓步,不會對解決危機有任何幫助,而地方勢力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他們必然要讓危機愈演愈烈,以此來逼迫鹹陽放權。既然危機化解不了,鹹陽早晚都要放權,那鹹陽還有什麼可以退讓的?還有什麼可以妥協的?”

始皇帝微微頷首,對寶鼎這句話非常讚同。

始皇帝同樣沒有想到一本書會引發一場席卷關東的風暴,由此可見“分封”貴族集團對“分封”的渴求已經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

事實上如果不是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加快了“集權”的步伐,事情也不會嚴重到如此地步,局勢也不止於失控,但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不會承認自己策略上的失誤,他們隻會把責任歸咎於“分封”貴族集團。

“分封”貴族集團無奈之下,隻好聯合關東地區的地方勢力逼迫鹹陽放權,這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迫使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不得不加大打擊關東地方勢力的力度。關東地方勢力的基礎力量就是關東士人。在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看來,隻要把關東士人徹底擊倒,把儒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徹底摧毀,那麼地方勢力必然遭到重創,這樣即便中央放權,地方勢力也難以發展壯大,隻待時機成熟則果斷收權,如此就必然能遏製和打擊“分封”貴族集團,加快中央集權的步伐。

然而,寶鼎則對局勢的發展非常悲觀,他不但不認同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的樂觀態度,反而認為地方勢力會利用這次機會迅速發展壯大,最終演變成中央和地方的衝突,歸結其原因,就是中央即便借助這次重創關東士人的機會打擊“分封”貴族集團,但“分封”貴族集團從自身利益考慮,必定會保護關東士人。中央的命令到了關東地區,肯定得不到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