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言傳身教,鑄造寶寶N個好習慣(2 / 3)

一般來說,對2歲到2歲半左右的寶寶來說,學會遵守規則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在理解了製定規則的原因後,會樂意地遵守。在生活中,他們除了會尊重遊戲規則外,還會遵守一些交通法則,遵守幼兒園上課的規定,遵守一些爸爸為寶寶製定的要求,比如,什麼時間睡覺,什麼時間起床,以及要怎樣吃飯。而這些都是寶寶養成遵守規則的基礎。

那麼,具體來說怎樣教寶寶遵守規則呢?

父母以身作則

小孩總是以大人為榜樣,如果爸爸騎車帶寶寶闖紅燈,寶寶自己也會闖紅燈,如果爸爸不按要求放置自己的汽車,寶寶也會亂擺自己的東西,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公共場所教育寶寶怎樣嚴守規則,這樣通過行為的力量,寶寶也就有了對遵守規則的意識。

說明製定規則的原因

要讓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的生活。告訴寶寶過馬路遇到紅燈不停下就會被車子撞倒,手不幹淨就吃飯會肚子疼等。爸爸媽媽要注意講道理時要簡明易懂,因為道理過多過深寶寶會理解不了,自然會對規則置之不理。

爸爸媽媽還可以時常反問寶寶,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寶寶設想違規的後果,引起她對執行規則的重視。

要經常重複規則

寶寶因為集中注意力時間比較短,不久就會把規則忘掉,所以,爸爸媽媽要經常提醒寶寶去遵守規則。比如飯後洗手,晚上什麼時間睡覺。千萬不要因為寶寶忘記了規則對寶寶大吼:“這麼晚了,怎麼還在玩,還不睡覺去!”這樣教育可能讓寶寶在一定時間內會遵守你的規則,因為她沒有辦法,但是等到她有了自己的反抗能力,就把規則踩到腳下了。

所以,經常重複規則,這樣寶寶才會慢慢地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另外寶寶的規則不要太多,這樣寶寶會記不住。

製定規則要認真

如果是一時興起給寶寶製定規則,最好不要製定,因為這些規則很難堅持下去。所以爸爸媽媽製定規則時,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這樣執行起來,監督起來才會有意義。如果今天不如這樣,明天不如那樣,弄得自己都不知道都有哪些規則讓寶寶遵守了。又何談讓寶寶遵守規則呢?

爸爸媽媽也不要在生氣的時候給寶寶製定規則,這些規則一般都是不理智的,而且執行力度也很差。

堅持執行規則製度

如果一個規則沒有人執行,那麼就不是規則了,所以,父母在製定規則之後,就要讓寶寶堅持執行,最好記下來,以明示寶寶和自己。

規則要清楚明了

規則不清楚,寶寶就不會執行,因為這個規則的漏洞太多,寶寶也會鑽規則的空子。所以,製定一項規則之後,要把細節寫清楚,比如寶寶便後洗手,要把應該怎樣洗手和寶寶說清楚。

不要製定超出寶寶能力的規則

對2歲多的孩子來說,有的規則是無法執行的,如“吃飯時不要發出咀嚼的聲音”、“玩完後物歸原處”等,因為這不是2歲多孩子力所能及的。

另外,平時讓寶寶談談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如果寶寶有能力的話,也可以給爸爸媽媽製定一些合理的規則,比如,許多爸爸經常忘記係安全帶。寶寶通過幼兒園的教育,可以給爸爸製定。寶寶有了製定規則的權利,自然也就會遵守自己製定的規則,相信這方麵,寶寶比大人做的還要好。而在寶寶給大人製定規則中,也能促進親子關係,相信爸爸媽媽看到寶寶為自己製定的規則,也會感受到寶寶對父母的愛!

第六十一節寶寶黏人怎樣改

當媽媽正忙亂著要趕去上班或者出門時,已經10個月的寶寶突然不玩玩具了,哭鬧著向媽媽爬過來,媽媽走過去抱起寶寶,就陷入了寶寶的“溫情地震”:寶寶勾著媽媽的脖子,緊緊摟住媽媽,一邊哭一邊不讓媽媽離開。奶奶和爸爸說了好久,就是不鬆手。為什麼寶寶會突然這樣做呢?

倫敦SouthBankUniversity的兒童心理學教授DavidMesser認為,8個月左右的寶寶正好處於能夠四處爬行、移動的時候,當媽媽離開她時,她便開始試圖阻止媽媽離去。

寶寶阻止媽媽的主要原因是她意識到媽媽不是自己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可以離開自己、四處活動的獨立個體,所以為了挽留媽媽在身邊,就使用了“獨家武器”——哭鬧。如果效果好,以後她還會繼續使用。

其實,寶寶剛出生時,她對於任何人向她伸展開的手臂都表示歡快,並不在意親愛的媽媽是否一直在自己身邊。因為他此時並沒有分清媽媽和別人的區別,而當寶寶意識到有區別之後,就會對照顧她的親人有很強的依賴性,這就是開始黏人,相反對於陌生人也產生了恐懼。

可以說,寶寶此時黏人並不是什麼壞的表現,相反,還是比較好的情緒反映。此時的寶寶黏人體現了她和照顧她的人之間建立起了堅固的、親密的關係,這讓寶寶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親密的關係對於寶寶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自信、親近她人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過,寶寶的這種黏人會給媽媽或者經常照顧她的人帶來不便,並且隨著以後寶寶年齡的增長,如果這種黏人現象沒有得到改變的話,寶寶的獨立性就會受到影響,因為她會越來越依靠爸爸媽媽而生活。許多寶寶到了四五歲還對爸爸媽媽不放手就是此時沒有處理好的原因。

所以,針對寶寶的黏人習慣,爸爸媽媽要做到漸漸緩解,最終讓寶寶養成獨立的好習慣。那麼,具體來說要怎樣做呢?

給寶寶足夠的幸福感

有的寶寶總是黏人是因為需要媽媽給予她更多的關注,希望媽媽愛自己,而當媽媽給予了寶寶足夠的幸福之後,寶寶的黏人狀況就可以得到改善。由於八個多月的時候,爸爸媽媽都開始進行正常的工作了,自然不能每天都陪著寶寶,這樣寶寶就會感受到爸爸媽媽“拋棄”自己,所以會更加黏人。此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在下班之際,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可以多抱抱她、親親她,這樣,寶寶知道爸爸媽媽雖然有時不在她身邊,但是還是愛她的,那麼她也就不去黏人了。

讓寶寶和其他的人玩

寶寶黏人,有時候是因為喜歡和大人一起玩,她還沒有體會到和除了爸爸媽媽其他人一起玩的快樂,所以,給予寶寶一些自己的空間,讓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寶寶就會減少對爸爸媽媽的黏人狀態了。這還可以讓寶寶接觸更多的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給予寶寶獨立的空間

給予寶寶獨立空間是寶寶獨立的重要前提。當然最初的時候,寶寶可能不大適應。爸爸媽媽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都在家時,你可以讓她一個人玩,但她可以常看見你,漸漸地偶爾離開,並對寶寶說明原因,承諾好自己什麼時間會回來,記住一定要遵守信用,否則寶寶就會不相信你說的話,對你的離開還是會大鬧的。漸漸將寶寶獨處時間增加,而當自己上班時,寶寶也就會因為習慣在爸爸媽媽離開的時間中,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

不要讓寶寶認為自己就是黏人的

媽媽不要在寶寶麵前對別人說這樣的話:沒有寶寶我哪兒都不去。寶寶最喜歡黏著我。這些話帶給寶寶的信息就是暗示黏人的行為是被鼓勵的。而以後寶寶就會更加向黏人的方向發展。

第六十二節寶寶愛清潔,父母是先鋒

幹淨、清潔幾乎是一個女孩最基本的要求了。因為一個再漂亮的女孩子,如果髒兮兮的話,也會讓人討厭的,而一個相貌普通的女孩,如果幹淨整潔的話,別人也會喜歡的。可以說,幹淨與否是他人要不要和一個女孩子交流的前提。即使不進行交流,幹淨整潔也是必須的,因為渾身酸臭的人,不但影響別人心情,還會影響別人工作。所以,從廣義上講,幹淨整潔可以說是道德的要求。從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要讓寶寶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

由於0~3歲寶寶正處於身心全麵發育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衛生狀況如何,對其一生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對寶寶一生愛清潔的習慣培養是有很好作用的。

寶寶清潔習慣培養時間表

8~9個月寶寶

這時應培養寶寶伸手、伸腿、偏頭洗耳頸等配合盥洗的動作,當寶寶嘴邊或手弄髒的時候,要一麵和她說“幫你擦幹淨”,一麵幫寶寶擦拭。

1歲以後寶寶

培養寶寶主動洗手,告訴寶寶如果不洗手,手上的細菌就會和食物一起進入肚子裏而導致疾病,所以,寶寶從外麵玩回來,不管手是否髒一定要培養洗手的習慣。爸爸媽媽先示範給孩子看,洗前卷袖口,洗時不濺水,洗後擦幹手。

2歲寶寶

此時可以教給寶寶用肥皂自己搓洗手,爸爸媽媽擰幹毛巾讓寶寶模仿洗臉動作,並培養寶寶飯後用冷開水漱口的習慣。

2歲半寶寶

寶寶可以學習擰毛巾,自己洗手洗臉,刷牙,此時可以交給寶寶一些與盥洗有關的用語,如“刷牙、牙杯、毛巾、水冷、漱口”等,並告訴寶寶其中的一些細節,這樣寶寶就懂得了初步的清潔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