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任命你為理番院院副,管理理番院諸事。”允熥隨口說道。給文垣正式的官職其實沒什麼意義,就憑借太子的身份足以讓任何人不敢不聽他的話。不過既然文垣問起,允熥也就隨手給他一個官職。
“是,父親。”文垣答應一聲。
文垣被派了正式差事的消息很快傳遍整個朝堂。許多官員十分高興,但也有許多官員對此並不讚同。他們根據曆史上發生的事情,認為皇帝年歲不大的情況下,讓太子太早出宮做事並不是好事,於是上折子委婉的進諫。
允熥對於朝堂上的聲音一概不理,所有進諫的奏折都留中不發。因曆史上皇帝與太子的悲劇並不能直接拿出來說,允熥又是這個態度,慢慢的就無人進諫了,表麵上看起來朝堂又恢複了平靜,但暗地裏不知有多少人盯著龍椅上的皇帝與理番院的皇太子,琢磨著誰也不知道的事情。
與朝堂相比,後宮卻波瀾不驚。文垣出生後被朱元璋親自抱過,名字也是朱元璋親自起的,雖然之後朱元璋馬上就死了,但也確定了他的太子之位,第二年允熥又正式加封文垣為皇太子,一直到今日。所以後宮之人早就接受了這一事實,沒人有不該有的想法,對於他出來辦差也並不在意,除了一人之外。
“你父親派了你差事,讓你去理番院辦差?”當天晚上父子回到坤寧宮,允熥同熙瑤說了派了文垣差事。熙瑤當時臉上隻有欣喜之色,笑著同丈夫說了幾句話,並無其他;但第二日一早允熥去上朝後,熙瑤就將兒子叫來,詳細詢問。
“娘,父親是這樣吩咐的。”文垣回答。
“你父親為何會派給你這個差事?”熙瑤追問道。
“當時父親說,因派了理番院院使與西方司郎中旁的差事,他們需去印度,理番院的差事無人管束;頭一次帶著兒子辦差又恰好與朝鮮這一番國有關,所以派了兒子理番院的差事。”
聽到這話。熙瑤微微搖頭。朝堂上每日幾乎都有官員升遷、貶斥或平調,即使不算外地隻算京城的官職也日日有旨意,允熥想派給文垣其他差事輕而易舉,這並不能算是理由。熙瑤認真想了想,隱隱約約猜到了允熥的打算,但又不敢直白的同文垣說,隻能說道:“你去了理番院,先要細細了解理番院之前如何辦差,輕易不要改變從前的規矩。即使你覺得某個規矩十分不對,不論這個規矩大小,也不能擅自改變,而是向你父親請示,得到你父親準許後才能改變。你父親還要派人輔佐你管理理番院?你還要多多聽取你父親派來輔佐你之人的建議,之後再向你父親請示。”
“娘,若是些大事也就罷了,可小事,父親一向鼓勵兒子自己做出決斷,即使做錯了也沒什麼。”文垣不解的問道。
“你父親說的是在宮裏和在學堂裏讀書,而非朝堂。朝堂可與學堂、宮中不同,一些看似並無幹係之事會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你若是改了某個規矩,或許會影響其他許多事情,你年紀又小,難以看出這些。所以娘親讓你不要擅自改變。等將來你年歲大些了,見識的事情多了,不會犯這樣錯誤的時候,自然就不必凡事請示你父親,可以自己決斷。”熙瑤慢慢的說道。
文垣一聽母親說的在理,也不再反駁,答應一聲。
之後熙瑤又問了許多問題,尤其事無巨細的詢問昨日允熥說話時的表情與神態。經過反複求證確定允熥對文垣的表現還算滿意,心中鬆了口氣。
“你到了理番院,第一件事打算做什麼?”鬆了口氣的熙瑤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問道。
她本以為文垣會說什麼觀看之前的檔案,或將理番院的規矩都了解一番,可不想文垣說道:“母親,兒子自然是要將朝鮮的差事做好。”
“朝鮮的差事?”
“是,母親。朝鮮之事前因後果兒子都知曉,現下最要緊的就是探明金成均與鄭易到底何人說了謊話。調查此事主要依仗朝鮮當地的錦衣衛,但與理番院也有幹係。而且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兒子才來理番院,自然要先辦好一個差事,讓眾官員知道兒子不是能夠輕易糊弄的。”文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