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賜予《鑒文大典》(2 / 3)

朱裪此時心中充滿了對允熥的感激與敬佩之情。他一向喜歡讀書,對於去年年初編纂完畢的《鑒文大典》十分向往,來到京城見到允熥後馬上請求允許他去史館看書,之後就沉浸在《鑒文大典》的海洋中,京城繁華富裕的街景也不看了,白日就窩在史館裏,晚上回去就想自己白天看了什麼,默寫下來,第二日早起再去史館。隻有入宮拜見允熥時才會停下這一循環。現在允熥的話等於告訴他:你不必為了看書這麼辛苦了,可以帶回去看,而且想在上麵寫什麼就能在上麵寫什麼。他如何激動,如何不對允熥充滿感激與敬佩?

“多謝陛下回賜!”朱裪又說了一遍。

“何必稱呼吾為陛下?”允熥道。

“還請叔父恕罪,元正一時激動,叔父的賞賜又是賞賜給朝鮮藩國,所以他口稱陛下,還請叔父恕罪。”朱褆忙道。

“這倒也不必恕罪,隻是下次定要記得叫吾叔父。”允熥又道。

“是,叔父。”朱褆忙拉著朱裪答應一聲。

“而且剩下的兩萬多卷《鑒文大典》朝鮮若是想要,也可拿回去。之後這些年,叔父每年都回賜朝鮮部分《鑒文大典》罷了。”允熥又道。

朱褆與朱裪再次躬身感謝。這時文垣等人也回過神來,湊到他們兄弟身旁恭賀起來。朱褆和朱裪忙笑著接受他們的祝賀。但文垣與文圻或許沒有多想,可文垠卻心裏琢磨:‘父親忽然賞賜給朝鮮《鑒文大典》,到底是為何?就算欣賞朱裪,也不至於要賞賜這麼貴重之物。’

‘但願,《鑒文大典》能夠得到長久保存,不至像前世的《永樂大典》一般。’允熥此時心想。

曆史上,華夏曆代政權編寫了無數書籍,可也有無數書籍毀於戰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樂大典》了。《永樂大典》曆史上隻抄寫了兩部,其中一部於明末亂局中焚毀,隻剩下一部存於北平紫禁城,八國聯軍入京後散失大部,後來僅剩八百餘冊。

允熥雖然印刷了許多部,但若是發生大規模戰爭,或者天災人禍,印刷的這些部也未必能夠完整保存到後世;他雖然一直在努力進行改革,以使不發生大規模動蕩就能過渡到資本主義(雖然目的是維持朱家的統治),但也沒有萬全的把握。而且這與普通的改朝換代還不同,是社會製度的變化,幾乎沒有國家能夠不打仗就過渡過去。

如果發生大規模戰亂,其他的事情他也沒法做什麼,但保存國內的重要書籍,使得在改朝換代時這些書籍不至於消失,他還是可以做些什麼的。而他要做的措施之一,是多多印刷幾部,而且分別保存在不同地方;其二,就是通過回賜的方式,將《鑒文大典》一點一點給各個藩國,包括朝鮮和扶桑。

賞賜給各個藩國就不必多說了,廣撒網的法子,祈求這麼多加封的藩國不至於都不能保存完整《鑒文大典》;至於賞賜給朝鮮與扶桑,則是因為這兩國曆史上極少發生大規模戰亂,就算是他們口中的大規模戰亂與中原相比也是小孩子過家家,即使起傾國之兵征戰,對於中原王朝也就是一個軍區就能對付的事;所以他們即使打仗對於書籍的損害也較小,珍貴的書籍完整保存下來的可能性更高。

當然,允熥並不是就放棄了在中原保存完整書籍的想法,而是為了盡可能增加《鑒文大典》保存完整的概率,將《鑒文大典》更加廣泛的散布出去。

當然,朱褆和朱裪以及文垣等人都不可能想到允熥的目的,朱褆與朱裪繼續滿臉欣喜的接受文垣等人的恭賀,又躬身對允熥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