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3 / 3)

“益州人也不成。當時先主剛剛平定益州,又實行比劉焉劉璋父子更為嚴苛的刑法,蜀中人心不向蜀漢,所以也不能用。這樣算來算去,隻有先主舊部以及從中原南下寄居荊益之人可以鎮守荊州。但這樣的人中又有幾人比關羽更有才能?武侯要鎮守成都管理政事,法正協助先主謀奪漢中,張飛趙雲等才能還不如關羽。”

“父親以為,武侯未必不知關羽不適合鎮守荊州,隻是也無更好的人選。所以此事不能算作武侯的失誤。”

文垣點點頭,說道:“兒子受教了。”

“不過你能想到這點很好。不論是治國理政或是用兵打仗,派出合適之人做合適之事最要緊。當然,先下朝廷人才濟濟,不至發生蜀漢無人能駐守荊州之窘境。”允熥又道。

文垣又點頭答應。允熥開始點評朱褆的話。“武侯事必躬親,而且身後事安排的不算好,這確實是一大問題,但若說是武侯最大的失誤太過了。原本武侯也是打算放權的,可頭一次放權就遇到馬謖兵敗街亭,之後更加謹慎也情有可原。”

“而且,你小子提出這點是站在後主的角度,想著若是屬下有一類似武侯之大臣偷懶吧。”允熥又笑罵一句:“作為國君不必凡事都親自處置,但可不能如同後主一般。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你豈能知曉手下得用的大臣是武侯是王莽?萬萬不能學蜀後主。”

朱褆也表示受教。允熥又繼續點評文圻的話。“文圻,你的想法也不算錯,但父親認為屬於細枝末節。當時武侯要提拔培養人才,首當其衝就是馬謖。即使街亭之戰武侯沒有任用馬謖,之後多半也會任用,總不能指望馬謖首戰僥幸取勝。而且提拔培養人才並無錯誤,馬謖名聲顯赫,提拔培養他更不算錯,所以父親以為這不算大過失。”

“元正,你的想法讓叔父大開眼界。叔父知曉益州士人與蜀漢離心離德是蜀漢覆亡最要緊的緣故之一,但卻沒想到冤殺常房之子惡果這樣大。無論何時人心向背,尤其是讀書人與士紳與朝廷的人心向背最要緊,所以說此事是武侯最大的失誤也不算錯。”

“可叔父仍然認為,益州士人是否忠於蜀漢不僅僅是這一件事,而是許多事情累計而成。這一件事對人心的影響不算十分大。自然,這許多抑製益州士人之事也能視作同一類事情,但終究不是一件事。”允熥說道。朱裪就這個問題與允熥又聊了幾句,最後表示了對他教誨自己的感謝。

允熥又一一點評了其他的意見,最後對文垠笑著說道:“文垠,你的想法,正是父親的想法。”

說完這句話,他換了口氣,對在場所有人說道:“適才吾點評元正所言時說過,人心向背非常要緊,而人心向背與大義名分也很有關係。武侯一出岐山,隴西三郡隨即叛魏,與蜀漢有正統之稱也有關係。等到後來蜀漢承認孫權為帝後,蜀漢再無資格自稱正統,豈還有魏郡叛魏投蜀之事?”

“剩下吾要與你們說的話更加要緊。”允熥喝了口茶繼續說道:“正統之名也不是不能丟,若是即將傾危之際,或有極大的好處,正統之名也不必非要堅持。可蜀漢丟了正統之名,得到了何好處?不過是蜀吳兩國盟約更加緊密。但蜀吳兩國盟約再緊密,也絕無可能齊心協力北伐魏國;兩國關係再差,吳國也不會派出大軍攻打益州。所以蜀漢失去了正統名分卻可以說一無所得,所以吾說這是武侯最大的敗筆。你們以後就封後也要記住這一點,不能隨意丟掉大義名分。”

“兒子/侄兒受教。”在場眾人大多真心實意的答應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