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再入烏孫
漢元790年1月29日,
突忽戰區戰區統帥韓擒,正在自己的房間內深思。前一段時間,根據遊騎的報告。突忽的軍隊出現異常,新羅和度信的平民也被動員起來。突忽軍隊肯定有大的舉動,但是他們的目的何在?進攻的重點在哪兒?韓擒為這個問題已經整整思考了四五天時間,直到今天他還是沒有得出結論。
韓擒字子通,帝國豫州東桓郡人氏。韓擒少年時為人慷慨,以膽略見稱,容貌魁岸,有雄傑之表。喜性讀書,經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韓擒幼年向往軍伍生涯,報考帝國北京步軍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帝國第七軍團怒火軍團任連長一職。當時正值第一次突忽戰爭,韓擒其間多次立有戰功,數年後升任團長一職。
當帝國軍隊開入突忽新羅與度信兩州時,韓擒所部為軍團先鋒,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部隊晝夜行進,令突忽人聞風喪膽,避而遠逃。
當時賀若弼任怒火軍團前師師長,與突忽的最後精銳正規軍在江浦決一死戰。而韓擒則率部迂回數百裏,直插偽突忽汗國都城汗城。
劉度聽說城外漢軍已至,自己的部隊全在江浦,城中隻有三千護衛軍。驚恐萬狀,情急之下氣血攻心,吐血身亡。劉度死後突忽汗國的大小官員驚慌逃離偽都,韓擒兵不血刃進入汗城。斬劉度的頭顱,立下平定突忽的第一功。
數日後賀若弼部才拚死戰勝突忽軍,行至汗城時,發現韓擒的部隊已經奪下了此城,又聽說韓擒已獲劉度首級。心中不免又悔恨又氣惱,歎息自己背運,對韓擒也心生怨恨之意。
後來回到帝國上都,麵見聖上評定戰功之時,賀若弼在皇帝麵前爭功:“臣在江浦死戰,破其突忽銳卒。生擒大部突忽驍將,震揚威武,遂平突忽。韓擒則不與敵交陣,遠而避之,插敵後方,才奪此大功。其功勳豈能與臣相比?”
韓擒其時年輕,也是性格倔強之人,反駁道:“這次奉旨,以取偽都。賀若弼所部,逢賊遂戰,致令將士死傷甚多。臣以輕騎五百,步卒數千,兵不血刃,直取汗城,降任蠻奴,執劉度首級,據其府庫,傾其巢穴。此時賀若弼部才至,方扣北門,臣啟關而納之。斯乃救罪不暇,功勳安能與臣相比!”
皇帝大笑道:“你二人皆是勇武之將,當同列破敵首功。”於是冊封賀若弼為終身侯爵爵位,晉升中將軍銜。冊封韓擒終身侯爵爵位,晉升少將軍銜。
年底時,帝國屬國紛紛前來上貢。皇帝命太子賜宴款待。席間各國使節向太子祝賀,其中有使節問:“下臣聞執劉度首級勇士在朝,可否請出一見?”
太子命左右引韓擒上殿,對各國使節說:“此是執得劉度首級者。”韓擒厲然顧之,各國使節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
這次突忽叛亂時,調任已是上將軍銜的韓擒擔任突忽戰區統帥,麾下領有帝國第三軍團彪騎軍、帝國第六軍團智威軍團、帝國第七軍團怒火軍團共計十五人馬。
此時的韓擒已不是當年的韓擒,早年不顧一切的勁頭已經減退。位居戰區統帥後,他才明白,戰略與戰術之間的差別有多大。也明白了優秀高級指揮官與一般的中低級指揮官之間的差距。
戰略布置一般人想象得非常簡單,認為隻要製定一個總的戰爭計劃,而後分步執行就行了。實際上並非如此。作戰策略和計劃不難製定,但是要堅定不移貫徹戰略思想,即使遭遇變數調整具體的作戰方式也不影響總方針的實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眾所周知,兵家大忌就是指揮官的猶豫不決。製定戰略同決定戰術相比,指揮官所下的決心要大得多,也要求指揮官才智超群、行事果敢、意誌堅定。
中低級指揮官麵臨的戰況變化非常迅速,但他們在決定戰術上相對比較容易。他們隻要能抑製住內心中不斷產生出的疑慮、當機立斷,或者憑借著經驗和膽識指揮部下戰鬥,戰術是否正確,其結果會在很短時間內得到驗證。
但戰略計劃便不一樣。當自己的疑慮和別人的異議混雜在一起,各種信息源源不斷地湧入大腦時,意誌不堅定的指揮官就會變得異常煩躁,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久久不能定下方案。而戰略方針是否正確,短期內也很難做出評價。隨著戰事的推進,勝利和失敗穿插,眾將士的觀點各異,或同仇敵愾,或蜚短流長。在漫長的戰爭中,指揮官要承受太多的身心考驗。
製定戰略的指揮官們都是高級將領,他們肩負的責任也不同於一般的中低級軍官。壓力更大、責任更大。他們要從整個戰局的宏觀層麵,全方位考慮得失。這也促使他們費盡心機,希望製定出更加完美的戰略計劃。
一個卓越的指揮官必須具有堅強的意誌和鐵石心腸。當看見又饑又渴的兄弟們疲憊不堪時,他們要做到麵不改色。當聽見部下的牢騷和怨言時,要做到聽而不聞。他們甚至會刻意讓一些部下充當犧牲品,而臨行前還要謊稱一定會去救援他們。這,就是一個優秀指揮官必
須具備的素質。
顯然韓擒在這方麵還做得不夠好,他的意誌堅定,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也有缺點,那就是愛兵。這不是說一個將領“愛兵如子”不好,而是說他的取舍之心還不夠。愛兵使他得到了部下的擁戴,也使戰局一直的處於僵持階段。這就是有得必有一失,熊掌不能與魚兼得。
韓擒年輕時以膽大和果敢著稱,不過此時膽量越變越小,果斷也欠缺。這時的他需要深思熟慮的智力來指導膽量,那些盲目的衝動和一時的激情,早就在他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他考慮的不是個人的犧牲問題,而是全體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