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大事件1(1 / 2)

距離鄴城派遣特使下發敕令書已經過去了月餘,這段時間裏可謂是風起雲湧,發生了不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先來說說常山郡之外的大事件,首先第一條,董卓死了,這跟曆史上的記敘是一樣的,是王司徒巧施美人計,呂奉先一怒為紅顏,最終爆發了義父子之間的矛盾,結果是西涼官軍(當時西涼軍馬共有兩支,官軍首領是董卓,而義軍首領是馬騰、韓遂)立時分成了三派,一派是歸降了呂奉先,成為了呂家軍;而另一派以李傕、郭汜為首的半路歸降西涼軍的人馬,他們趁勢而起,反攻長安,妄圖趁火打劫;第三派則是以董卓的親眷為首的董家部曲,代表人物是董卓的女婿牛輔、李儒,但是這幫人一直駐紮在長安之外的陝地,還沒等他們反映過來,王允、呂布派來斬草除根的大軍就已經到了。

呂布派往誅殺牛輔等人的將領是李肅,此人跟呂布是同鄉,仗著呂奉先的威名本以為能順利將牛輔拿下,誰知道牛輔觸底反彈,居然讓他給逃了,不過後來這董家女婿也未能幸免於難,在逃跑的路上被親信胡赤兒給暗殺了,並且將其首級送到了長安領賞,至於傳言當中的另外一位董家女婿李儒,則下落不明,不知道是死是活,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還是先說說眼下袁朗聽到的消息吧,據常山郡派出去的探馬回報,兵敗後的李肅被呂布給梟首示眾了,一點同鄉之情都沒顧念,說來這李肅也是白跟了人。

長安的烽火還在燃燒,但是袁朗的目光卻望向了南方,據回來的探馬回報,曹操自從會盟失敗之後,更是厲兵秣馬,不僅取代了被黃巾軍殺害的兗州刺使劉岱的位置,獲得了實際的大權,而且收編了常年盤踞在兗州大地上的這支黃巾軍殘部主力,將其整編成了青州軍,而這支部隊將來則成為了曹操征戰八方的主力軍。

黃巾軍雖然一脈相連,但是大多數都是仗著張角的名義,大多的黃巾軍部袁朗、張燕等人連麵都沒見過,所以這支兗州的黃巾軍袁朗雖然心裏對他們投降曹操有點憤懣,但是也無能為力,自己鞭長莫及,隻能幹瞪眼。

曹操的實力一日千裏,袁朗對於這位未來的魏武大帝,看來早點示好才是,不然等到他把自家的事情給忙完了,第一個想吞並的,一定就是冀州這塊大肥肉。

所以,袁朗獲得此消息之後,立即遣人作為常山郡郡守府的特使團給曹操榮任兗州刺使一事送去了賀禮以及永結友好的書信,這個強大的鄰居,自己還是先示弱為好。

視線繼續向南,袁朗又聽到了最令他傷感的事情,那就是貪圖玉璽的孫堅沒能逃脫他的厄運,最終在荊州水域被早有預謀的劉表給殺害了,從此之後,群雄當中就少了一員悍將,真的是讓袁朗唏噓不已。

而孫堅的部曲則在其子孫策的帶領之下投到了壽春袁術的帳下,也可謂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啊。

說到袁術,袁朗不得不想到此人的奸詐,說實話孫策投袁術是被他逼的,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舉薦的孫堅為破虜將軍,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情緣,所以孫堅死後,其部曲大多被袁術給收編了,而孫策守孝結束就想著去荊州找劉表報仇,但是無奈父親的部將都在袁術那,所以孫策無奈,隻能自己也去了壽春,期盼著有一天,袁術能大發慈悲將他父親的部曲還給他,但是事與願違,袁術嘴上說得好,然後就是不給人,直到孫策以玉璽作為抵押,這才將孫家的部曲從壽春帶了出來,這才成就了日後的“江東小霸王”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