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哦,我,我在搬書。”

“搬的什麼書呀,怎麼渾身大汗的?”

解釋是應該的,長輩問我一些事,那是關心,作為晚輩,我自當認真回答。

阿姨們有個習慣,總能在路上遇到熟人時,原地站著聊天,一聊就是十幾二十分鍾,也不管家裏米缸裏是不是進了老鼠。這大概算是一種很早時期便已有的互動方式。

如今年輕人就很少會路上見了原地聊上幾句,更多的是打個招呼便各自趕路。等空閑時,拿起手機,翻看一下聯係人,找到路上遇到的那位同學舊友,也不是立刻發消息或是語音聊天,敘舊之情並不強烈,且更像是獨自一人翻閱一段時光,時光上撒著腰果、杏仁、南瓜子、葡萄幹,一袋一人食的什錦堅果,敘舊也成了一個人的事。

翻了一圈朋友圈,不小心便看了二十分鍾,一條條點開閱讀,回過神時時間已經到了兩年前、三年前,甚至更久。

於是一想,小學畢業就沒有怎麼聯係過了啊,或者初中畢業後也就同學聚會時見過一兩次吧。

讀完朋友圈,光陰如梭,時光機就握在手上。

大學在複旦、畢業後去了出版社工作,似乎談了男友又回到單身,生活精致、熱愛運動,比小時候漂亮許多,時不時發幾條英語動態,看起來好像留學歸來說不慣中文。

一下午的時間,好幾次都想到那位路上見到的人,曾經也沒有多麼熟悉。

朋友圈勾畫出一張生活的輪廓圖,好似用美術鋼筆牽引著,不容置疑地告訴別人,這就是我的生活,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

勾勒輪廓的肖像清晰且具體——於是,滿足了。

原地站立能聊些什麼?看看手機上的頭像和上百條動態,十多年不見亦是稔熟,當有人問起,還記得以前的某某某嗎?記得,記得,輪廓清晰可見。

上了年紀的人不同,她們不顧及站在路上侵了道,礙了他人走路,但他們不在乎,也不屑別人在意,就好像我這是陋習,輪到你們路上遇著熟人,這陋習也會像在我家陽台外唱過歌的鳥跑到你家陽台去唱歌那樣,一個樣。

“那個......樓上有戶人家搬家,好些書都不要了,裝修公司的人跑我那去讓我上門收書。”

“哪家呀?”

“就是這邊上去五樓那家,原先的主人好像是位退休老師。”

“退休老師?啊呀,不會是陳老師家吧。”毛阿姨的眉頭忽然皺了起來,臉上密密麻麻的汗被隆起的額頭湊到一塊,順著縫隙流到眼睛裏。

她兩手都拎著菜,沒有空餘的手可以擦,倒也不覺難受,甩了甩頭,又說道:“這老頭好像是重病住院去了,家裏人怎麼就把房子賣了呢。”

“誒?也許不是賣了,隻是重新裝修一下房子吧。”

“這個就不清楚了,老頭歲數大了,今年這天氣又熱,都不知道能不能熬過去。”

“會的會的,天熱比天冷好些,一般大伏天裏老人都會健康一些,沒事的沒事的。”

我急忙安慰,心裏卻不禁生出幾分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