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加入了誌願者組織,去機場負責把海量物資分類、搬運。
隻是力氣活,但馮旭輝也很知足了。
……
……
介入科小醫生劉旭之也在十幾個小時之後趕到蓉城,並且和驢友部隊彙合。
帶頭的大哥年紀比他小,可是他還是心甘情願的叫一聲哥。
從前接待他的時候,看著像社團的大哥,一臉凶氣。可是穿上一身迷彩服,退役軍官身份的領頭人卻像是換了一個人,嚴肅的讓人望而生畏。
他聯係的是軍分區的飛機,直接飛往蓉城際場。下了飛機有人接,直接來到前線指揮總部。
當所有人全部到達的時候,已經是淩晨了,前線總指揮部暫時也沒有任務。
很快,前線各個尖刀班的消息陸陸續續的傳回來,參謀們周密計算,進行推演。
第二天一早,他們就有了任務。
二十多人的隊伍被打散,直接分到各個區域。
劉旭之被分到距離震中一百多公裏的兩處受災比較嚴重的鄉鎮,任務是——進山!
根據震前的行政區域地圖,尋找在山裏的小鎮子,並且用GPS定位,給後麵攜帶大量物資的部隊提供目標。
劉旭之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不管飛濺的山石有多多,不管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看起來有多危險。
畢竟自己跟著的是半專業的戶外登山的驢友隊伍。
畢竟能蹭上軍用飛機直接來到前線。
畢竟能分配到任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機器迅速啟動,他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兩天後,他在災區,親眼看到大學生自發組織的隊伍被攔在外麵。因為危險,不允許他們進入重災區。
年輕的孩子們失聲痛哭,為了進不去,為了無法出一份力。
三天後,他在災區,親眼看到幾個市民們組織的隊伍,氣喘籲籲,連站都站不穩。
雖然小隊有傷亡,其中一人在救人的時候被飛出來的鋼筋把胳膊刺穿。
可是能親自參加救援,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不是像那些人一樣,千裏迢迢趕過來,被專業的消防人員、武警、軍隊攔在外麵。
國家機器啟動,隻有趕在啟動前的些許微小時間差裏,才有這樣的機會。
劉旭之很努力,非常努力,雖然能力有限,災區沒有適合他戰鬥的武器——介入機器。但他畢竟是一名醫生,盡自己最大能力營救每一位傷員。
其實他應該感謝那位帝都的“大哥”,隻記得他是醫生,而且還是一名半職業登山、戶外運動的愛好者。所以,自己機緣巧合下能進來。
但是劉旭之來不及想這些,災區堪稱悲愴的樣子,早就讓他的神經麻木了。所有意識裏,隻記得要努力救出每一個活著的人。
他不知道,在身後的攝像機錄製下來救援過程。
每當一個人被抬出瓦礫廢墟,全國都會一片歡騰。
他也不知道,醫院的同事在電視上看到自己身影時候的錯愕與羨慕。
這些,都不重要。
能多救出一個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