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果決拍板:百萬大裁軍(3 / 3)

除少部分老幹部,創建共和國的有功之臣離退休外,大部分“編外”

幹部隻有轉業一條路。把幾十萬幹部推到社會,要想得到妥善安置,談何容易。

為此,總政治部於1985年6月上旬召開了全軍幹部工作會議。楊尚昆、餘秋裏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楊尚昆指示:要妥善安置好離退休幹部,關心愛護離退休幹部,對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要按規定去辦;要認真安排好轉業幹部,對轉業幹部要以認真負責的精神安排好。

對編外幹部的安置要多想一些積極的辦法,多探索幾條路子。餘秋裏指出:管理安排好編外幹部,組織好他們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任務。編外幹部雖然脫離了現職崗位,但在安置之前,仍然是軍隊的成員,不能脫離組織。各級黨委一定要有專人負責各級編外幹部的分布情況,成立臨時黨的組織,嚴格組織生活製度。對編外幹部的生活要像在職時一樣關心,使大家思想穩定,安心學習。

會後,指示精神在全軍得到及時傳達和貫徹,穩定了軍心。軍隊各級黨委高度重視編外幹部工作,不把他們當包袱,堅決搞好編外幹部管理工作,做到思想工作有人做,學習培訓有人抓,生活福利有人問。同時,根據地方需要各類專業人員的情況,在資金緊張、訓練任務重的情況下,盡量騰出人力物力,按專業開辦各種訓練班或速成學校,對要轉業的幹部進行專業培訓。

然而,60萬幹部要在三年之內退出現役,在地方得到適當安置,這不僅需要軍隊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地方的理解和支持。

6月8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結束僅一天,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即發出《關於支持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主動幫助解決好部隊幹部、職工的安置和精簡整編中出現的其他問題。

7月2日,全國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小組成員、勞動人事部副部長焦善民在會上講話要求: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千方百計妥善安置。6日,萬裏、楊尚昆、楊得誌、田紀雲等中央領導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會議的代表,分別講話。7日,會議圓滿結束。與會代表討論分析當年安置工作的形勢和任務,統一了認識。許多地方的代表表示:國家分配給我們多少轉業幹部,我們就接收多少;為了實現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這一戰略決策,我們沒有二話。四川、山東、河北等省當年接收的安置任務比往年更重,但這些省的領導不講價錢,十分積極地接受了任務,表示要千方百計地把安置工作做好,讓中央放心,讓軍隊滿意。會議對轉業幹部的分配去向、政治和生活待遇、專業培訓、家屬的隨遷和工作安置、住房等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明確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做了較為周到的安排。

7月29日,在建軍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關於尊重、愛護軍隊,積極支持軍隊改革和建設的通知》,要求全黨、全國人民深刻理解軍隊進行改革和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軍隊在四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愛護軍隊的良好風尚,並從各方麵大力支持軍隊的改革和建設。

《通知》傳達到軍隊,成為送給全軍指戰員的一份節日厚禮。在深入學習《通知》精神的基礎上,全軍將士保證:胸懷大局,自尊自愛,銳意進取,做好工作,當前最實際的行動,就是認真搞好體製改革,精簡整編。

《通知》傳達到全國,成為一支擁軍愛軍動員令。各地黨委、政府和各族群眾毫不猶豫,堅決貫徹《通知》精神,大力宣傳解放軍,積極支持軍隊精簡整編,認真做好優撫工作,擁軍熱潮遍及神州大地。各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積極響應號召,克服困難,挖掘潛力,努力做好軍隊離退休、轉業幹部和退役戰士的安置工作。對軍隊轉業幹部,各地熱情歡迎,積極接收,耐心培訓,合理使用,使他們成為國家的一支重要建設力量。

在精簡整編中,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大軍區的一大批老同誌顧大局、識大體,主動讓賢,當“開明人士”,表現出很高的覺悟、很高的風格,為全軍樹立了榜樣。軍隊廣大幹部戰士顧大局、講團結、守紀律,堅決服從和執行精簡整編方案。一些部隊在麵臨整編的情況下,仍圓滿地完成了各項戰鬥任務。在槍聲不絕的南疆自衛還擊戰場上,指戰員們以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延長堅守陣地的時間,以實際行動支持後方的精簡整編。

地方各級政府和各族人民群眾克服困難,挖掘潛力,努力做好軍隊離退休幹部和退役戰士的安置工作。對軍隊轉業幹部,各地熱情歡迎,積極接待,認真培訓,合理使用,使他們成為國家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工作分配上,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打過仗的、立過功的,長期在艱苦地區工作的同誌,給予了適當的照顧,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經過軍民齊動員,上下共努力,到1987年,百萬大裁軍的浩大工程順利完成。

四、走中國特色的建軍之路

裁兵百萬,中國軍隊服從經濟建設大局,精簡整編,走精兵之路,這就改變了曆史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古老模式。毛澤東早就提倡的人民軍隊應該是一個“生產隊”的傳統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從根本上得到了發揚光大。人民軍隊在肩負保衛祖國安全重任的同時,在經濟戰線上大顯身手:他們開放了一批軍事設施,為社會提供服務;他們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支援地方經濟建設;他們在搶險救災方麵的功績有口皆碑;他們培養軍地兩用人才,使廣大幹部戰士可以在經濟建設中大展風采,真正做到了“養兵千日,用兵千日”。這是在鄧小平軍事思想指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取得的一大碩果。

現代化的戰爭對中國的國防建設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建立起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是現代國防建設的核心。為使中國的軍隊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轉變,永遠成為中國國防力量的支柱,鄧小平為中國的國防建設確立了一些基本原則。

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根本。”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指導國防是毫無疑問的。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產物,它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結晶。它有著豐富的實踐性,鮮明的中國特色。曆史證明它是科學的,是中國軍隊建設乃至國防建設的理論指導。但是,鄧小平也提到了在新的曆史時期,在現代化的國防建設中,還要進一步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結合世界形勢的發展來發展、豐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如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展、豐富馬列主義一樣。

國防建設要“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堅持平戰結合,軍民兼容的原則。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顯示出了它的實踐性。

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談話就指出,在生產上也要注意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兩套生產技術,要有兩套設備,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產轉化為軍用生產。鄧小平使毛澤東的這一國防建設原則得以落實,把國防建設推向全軍民,使其成為軍民的共同任務,並依此原則有效地把國防需要和發揮社會效益結合起來,做到革命生產兩不誤。

加強國防高科技建設,加強國防工業的建設,是鄧小平國防建設的另一重要原則。在現代社會,國防現代化與科技現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現代化是國防現代化的支點,發展高科技理應成為國防建設的重點。同時,這也是“兵貴精而不在多”這一條古代建軍原則在新時期賴以成立的基礎。有了強大的高科技作後盾,就不愁建不起一支支快速反應部隊,就不愁沒有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軍,氣象兵,山地作戰部隊,核潛艇部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等諸兵種。

精幹的常備部隊必須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結合起來,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人民戰爭的精髓。任何戰爭,必須依賴強大的人民作後盾,一方麵它可迅速地補充現役部隊,擴大現役部隊,擔負起繁重的戰爭任務,另一方麵,有它作為後備力量,對製約戰爭,保衛和平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現代國防建設的諸原則,理順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與軍隊建設等多種關係,結束了我國國防建設長期被動的局麵,從根本上增強了我國軍隊的戰鬥潛力,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威望。

裁軍百萬,對節省軍費,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減輕人民負擔,意義重大。同時,更有利於改善武器裝備,提高部隊戰鬥力。現代戰爭情況瞬息萬變,作戰空間加大,若軍隊機構臃腫,行動不便,指揮決策不快,就難以打勝仗。兵貴精不貴多。鄧小平指出,減少100萬,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裁軍百萬,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

通過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100萬兵員的裁減,以及相應的整編調整,人民解放軍正在有效地、逐步地建設成一支機構精幹、指揮靈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快速、效率很高、戰鬥力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